今天是
天气预报:
精准施策传承千年技艺 迎新思变温馨故里情怀
【发布日期:2020-07-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凌明信

 


图为荔城区黄石镇西洪村陇西兴化米粉加工厂生产车间一角。

 

作为童谣,“四角四角方,用草缚腰方”在兴化民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同时,它也作为一个谜面,丰富了无数莆仙人的童年记忆。兴化米粉白如雪,细如丝,既是莆田著名的土特产,也是中国最早的美食之一。

近年来,通过打造品牌、改造工艺、创新机制,兴化米粉又闯出了一条崭新的康庄大道。

 

  一座城市的薪火相传

 

相传北宋治平年间,祖籍广东的兴化军主簿黎畛日夜奔波,协助钱四娘修筑木兰陂。因其母亲患病口腻,他遂请来师傅加工米粉,并把这种工艺公之于众,在兴化世代相传,称之为“兴化米粉”。

白如雪细如丝的米粉,同样深深吸引着宋代著名学者朱熹,他在兴化讲学期间,尝到“炒米粉”时,不禁拍手叫绝:“可口欲吞舌,美味无穷。”

领略家乡风味,温馨故里人情。兴化米粉经过祖祖辈辈口口相传保留至今,既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情怀。

“兴化米粉是莆田优秀风味小吃的代表,深具人文意蕴。尤其是每年的中秋节日,米粉是莆仙‘送秋’习俗的必备礼品,寓意‘吃米粉就是人能活到胡子、头发跟米粉一样白’,即高寿之意。所以呢,兴化米粉深深受到回乡探亲谒祖的海内外乡亲的喜爱,已经成为乡亲们思乡寻根的标志食品!”莆田市非遗中心的负责人说道。

可以说,兴化米粉在我国食品工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其制作的研究涉及工艺、营养、贮藏、礼俗、传承等方面内容。正是这样,兴化米粉是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一,2009年1月,“荔城区兴化米粉”被列入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兴化米粉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

 

  一个专业村的大产业

 

车过了市区迎宾大道木兰溪大桥,一会儿右拐,便是位于木兰溪西岸秀丽的西洪村落。这里距离莆田工艺博览城和高速路口,距离名闻遐迩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都是近在咫尺。

西洪是著名的“兴化米粉之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洪村有米粉加工作坊700多家,当地米粉开始真正盛名远扬。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洪村还有200-300家米粉生产经营专业户。而在2009年,西洪村年加工生产米粉高达2万多吨,米粉生产工艺也从最初的手工劳作加工转为半机械化家庭作坊生产。时至今日,西洪大规模生产米粉的只有4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数锐减,恰恰相反,西洪村人将这个手艺和美食辐射到全国各地:据统计,仅西洪村在外从事米粉生产加工的人员,就多达4000人,主要分布在本省的福州长乐、福清、厦门以及省外的江西、安徽、湖南等地。

陇西兴化米粉加工厂的总经理李国云,是西洪村从事兴化米粉产业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1988年,他在福州马尾生产加工米粉,一天的产量是250千克。而现在呢?他那位于西洪村的车间,一天能生产精制米粉5吨!特别是在2019年,他开发研制的新产品金丝米粉,尤为海外侨胞所喜爱,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区。真正是:此处有家乡风月,举杯皆故土人情!

“刚开始制成的兴化米粉稍稍偏粗,后来经过一代代人的改进,才有了现在如‘银丝’般细的俏姿。”李国云介绍,在上世纪,村里的房前屋后、晒谷场上、沟渠岸边,都架着一排排蔑帘,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是西洪村的最大“地标”!

“从事米粉手艺,到了我这是第五代了。听我爷爷说,每年的3-4月份雨水不断,以前加工米粉只能看天吃饭,碰上阴雨绵绵的日子,家中已经浸泡的上等黄尖米原料,又不能浪费,全家人一连几天吃着米浆,还好我父亲有七个兄弟,吃米浆的人多!”一路酸甜苦辣走来,李国云颇有感慨。

走进工厂生产车间,瞬间被一股热浪包围着。兴化米粉的制作工艺有十道:选米、淘洗浸泡、磨粉、制团、初压、蒸料、压线、疏理、干燥、成品束成。“前面几道工序,通过来回各98米的密封传送带来完成的,传送带里面的温度达100多度,而蒸料时的温度则达200度以上,时间要超过两个钟头。”李国云介绍。

原来,现在的米粉制作,要走196米的高温传送带,完全颠覆了之前单纯的手工制作技艺。

这温度,就像米粉带给在外乡亲的那份情怀。

这路程,正如从北宋传承过来的时间罗盘。

 

  服务用足“绣花针”功夫

 

小风味蕴含的是大产业。在传承千年技艺的同时,如何让兴化米粉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富民之路,形成规模化的食品加工产业链?

“荔城区地方特色食品历史悠久,产品丰富,兴化米粉、西天尾扁食、西洪豆皮、桥兜泗粉等久负盛名,但一些传统小作坊规模小,产量低,工艺落后,缺乏标准,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为规范管理,我们根据前期摸排的主体信息,分类管理建立台账,持续按照‘取缔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开展小作坊分类治理。经常组织人员深入企业指导改进生产工艺及生产环境,确保安全生产与食品安全,助推兴化米粉、线面、扁食、豆皮、泗粉等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实现从无证到小作坊许可再到食品生产许可的跨越发展。”荔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陈鸿霖介绍,2018年以来,全区共核发《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7800份,核发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46家,指导各镇街发放小餐饮登记证1709张,三项指标均位列全市各县区第一。

食品产业作为荔城区支柱产业、莆田市打造的6个千亿产业项目之一,我市紧紧围绕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下足“绣花针”,敢啃“硬骨头”,聚焦监管方式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转型升级,致力于保障食品安全和服务食品行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兴化米粉等传统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亮出新颜值,美出新气质。在2018品牌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荔城区黄石镇陇西兴化米粉加工厂等7家企业荣获“中华好品牌”称号。

传承千年的兴化米粉,在乡村振兴的火红时代里,迎新思变,丝缕绵延,正在走向大产业的路上。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