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琰 何索
妈祖原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姓林名默,昵称默娘。目前,学者和敬仰者,普遍认同妈祖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升化于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日,享年28岁。
据记载,宋、元、明、清历代王朝,对妈祖有36次的褒封,妈祖神格也从宋代的夫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妃,元明时代的天妃,升到清代的天后,至光绪元年,妈祖封号竟积至64字,成为历代封字最多的女神。此外民间还尊称妈祖为天后圣母、天上圣母。如今,妈祖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观历史,妈祖文化有丰富的发展过程。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十月,“有司以灵应闻庙”,封妈祖为“灵惠夫人”,妈祖开始由神女升格为“夫人”,这标志妈祖从民间祠祀升格成为官方正祀。绍熙元年(1190),妈祖因救灾解旱被敕封为“灵惠妃”。自此妈祖被朝廷尊封为“妃”,民间普遍尊称为“圣妃”。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元世祖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将管理人间海上祸福的神祇擢升为天上尊神,统辖四海,从此确立了妈祖至高无上的海神权威。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加封妈祖为“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途中遇险都有受到妈祖庇佑,也使妈祖再次与“海上丝绸之路”一起载入史册,南京下关天妃宫即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归来奏准敕建的。清代除在漕运、出使、解旱等方面继续推崇妈祖护佑之功外,还十分重视借助妈祖威灵开展其他海上军事活动,特别是对台湾、澎湖的军事活动。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因闻妈祖助战攻取澎台之奏,加封妈祖为“天后”。妈祖的神格以国家意志表达上升到了巅峰,此后世界各地的妈祖宫庙就多以“天后宫”命名。
千百年来,妈祖文化由莆田湄洲岛,向中华大地广泛传播的同时,也随着中国航海事业发展和海上移民的脚步辐射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妈祖信仰传播十分广泛。正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如今,妈祖文化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远播到世界近40个国家和地区,妈祖文化活动场所及机构1万多个,崇奉者达3亿之多。
关于妈祖文化,是基于妈祖的感人事迹而形成的,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有关传说、习俗、文献、祭祀、进香、巡安、庙会等为传播途径,是一种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
妈祖文化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来理解。从妈祖文化的内涵来看,指的是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高尚情操,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都很重视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妈祖精神成为促进祖国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看,则是指妈祖崇奉持续一千多年来形成的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航海等领域,与海洋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工艺建筑、文学艺术等诸多文化形态相互交融,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
妈祖文化历史悠久,且早已远播海外,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过积极的作用,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它对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对内起联系本民族成员的纽带作用,具有民族的内聚力。妈祖文化不但是一种影响广泛的民间信仰,还是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研究并弘扬。
妈祖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大家知道,宗教有几大硬件要素:偶像、经典著作、教规、活动场所、专职传布人等等,妈祖虽然与以上几点有相似和联系点,且有教化功能,但有根本区别,是基于“儒道佛”思想基础,结合中华民族实际情况,演绎出的一种民间文化事象。妈祖精神的精髓可归纳为立德、行善、大爱,妈祖精神的文化特征可归纳为平安、和谐、包容,它们是核心和基础。妈祖文化精神不仅契合中华民族追求的开放、包容、和谐、安定的社会发展理念,也与人类普遍企求的和谐、和平、博爱精神和世界大同理想相一致,不但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体现着“仁爱”“正义”“勇敢”“和平”以及“外向”“多元”“兼容”与“开放”的特征,彰显出中华文明以“和谐”“和善”“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外交理念。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更标志着妈祖文化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是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
妈祖文化经过千年不断完善、发展,对人类产生了特别影响,在当前,她的影响和作用,是许多事物无法比拟的。
纵观妈祖文化形成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妈祖是慈悲善良的典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体表现的化身,妈祖文化是以倡导“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祈求平安、和谐、包容为文化特征。所以说,妈祖文化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她代表了属于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成果。目前,世界各地还存有大量与妈祖崇奉相关的宫庙、会馆、祠堂、祭祀场所、碑刻、壁画、石雕等实物和课本、经文、契约、谱牒等民间文书及传世文献。更不可多得的是,还保存着鲜活而丰富多彩的口传文化,如音乐、戏曲、舞蹈、叙事歌谣、游戏、神话、故事、传说、礼仪、民俗、手工艺、建筑及祭仪与祭祀活动等。这些文化遗产,上可溯至宋元之前,下已流传到当今时代,并涉及社会与文化各个领域。在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大背景下,妈祖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华侨身居异域,心怀故国,时刻思念自己的祖籍之地、桑梓故里。妈祖崇奉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而且成了他们对故土思念的象征。在海外,妈祖宫庙是许多海外华人华侨的心灵归依和中华情感的寄托之所。天后宫(庙)是他们朝拜、谢神、集会的中心,祭祀妈祖是他们不忘祖根、思念家乡、维系感情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妈祖文化已经成了海外华人华侨“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通过妈祖文化,海外华人华侨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妈祖文化是许多海外华人华侨连结乡谊的精神纽带。在华人华侨集中的地方,由侨胞建造的妈祖宫庙,大都是中国古典的宫殿式风格,妈祖神像或香火均是由祖籍地迎奉的。各地的妈祖宫庙天然地成为华人华侨聚会的中心场所。每逢妈祖诞辰日、升天日和中国传统节日,舞龙舞狮、走高跷、挂红灯、放鞭炮、演社戏、猜谜语、作诗画等应有尽有,在华人社会中形成了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长久以来,妈祖文化伴随着华人脚步走向世界,在海外广泛传播开来,于是华侨成了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重要媒介。
妈祖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民间崇奉文化。在明、清时期,大陆移民捧着妈祖神像,横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定居垦殖,并逐步发展成为台湾岛内能够超越族群、阶层、区域,具有独特性的心灵原乡。据统计,台湾现有大小数千座妈祖宫庙,敬仰者达1600多万,约占台湾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从台湾地区妈祖崇奉文化的真实记录情况可以看出,不可分割的妈祖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重要纽带,是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的共同基础。妈祖文化在增进族群团结、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推动和发展两岸交流交往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妈祖文化无可争议成为了增进两岸民族感情、增强两岸文化交流和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妈祖之祖。2016年,湄洲妈祖祖庙成功入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文物点。借助妈祖文化的特殊载体,可以延续海上丝绸之路,能够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精神。近几年,妈祖文化发祥地湄洲岛,连续四年举办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并发布《湄洲倡议》,对促进妈祖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和弘扬,推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心交融,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文化交流合作有着重要意义,是中国与各国之间“政治互信,文化互通,交流互动,经济互补”等方面重要载体之一。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等机构开展了“天下妈祖回娘家”“妈祖巡天下”活动,特别是“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影响颇大。
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妈祖文化在促进各国和平对话、文明交融层面优势独特,有助于以文化智慧推动增信释疑。大量史料表明,妈祖文化在国外传播了数百年并深深扎根于所在国的民众之中,这一文化智慧与各国民俗文化良性互动,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友好对话范式。在当代,妈祖文化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凝聚族群认同,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工作中发挥特殊作用。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标志着妈祖文化作为民间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已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福建作为“海丝”活动核心区,在推进国家倡议,延续海丝精神,加速海洋文明建设中,已把妈祖文化作为核心的重要资源来施行,写入了规划纲要之中。
今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当下,国家推动的传承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海洋强国战略,提速“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妈祖文化都会起到促进作用。在这特殊时期,如何借助妈祖文化特殊性,发挥妈祖特殊资源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