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翁志鹏
五侯山,古称“五峰山”,位于兴化湾南侧,距荔城区北高中心集镇约3公里处的福岭村境内,海拔约400米,绵延笏石、北高及东峤三镇交界处。据民间传说:在远古的某朝代,朝中奸臣弄权,有五位诸侯怕遭陷害,南逃至此埋名隐居在五个山头,故后人称为“五侯山”。据《莆舆纪胜》称,从不同角度仰看山体,所得形状不一,因其形状酷似巨型笔架,得名笔架山;而从正面望去,则有五座山峰,故称五侯山;另从壶公山东北侧远望,山体有如双髻,故又称双髻山。1981年被莆田县人民政府列为名胜景点予以保护,并列入莆田沿海十景之一。“五侯秋望”也被列入莆田新二十四景之一。
远离城市的喧嚣,沿着登山台阶而上,耳畔回荡着山泉潺潺,鸟声阵阵;山中绿荫蔽日,怪石嶙峋,有众多殿、寺、洞、岩、宫等;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田野、村落、山川、河流等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令人流连忘返。近年来,修建了一条上山的水泥路,犹如一条巨龙盘山,更似一条散落在人间的白玉腰带缠绕在山间,极大方便了游客上山游玩、探幽。
“高列五侯第一峰,胜钟六合无双镜”。“春莆禧”、“夏天云”、“秋仙女”、“冬九鲤”是莆仙的四大祈梦圣地,其中“秋仙女”指的就是五侯山上的“仙女洞”。“仙女洞”其实不是洞,而是一座不大的宫庙镶嵌在临近悬崖的一块天然巨石上面。“灯照三江景,面对四海潮”。在仙女洞附近的石堆中,隐约可见一只像极酣睡的狮子,其狮头、狮鼻、狮眼和两旁耷拉着一对耳朵,居高临下,远眺前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狮”的双眼用玻璃灯装饰,夜间灯亮,是莆田江口、福清等地船只安全出入兴化湾的天然“航标”。
据当地老人介绍,宋代初,在五侯山麓的顶溪村有个名叫陈启元的人,常年在山上作水磨碾麦、谷子等粮食,其妻子生下一个女孩,由于临生之时,团团红光罩院,阵阵异香扑鼻,所以取名明珠,明珠长得眉清目秀,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深得乡亲们的喜欢。因家道贫寒,家人不得不把年仅七岁的小明珠送往涵江一财主家当丫环。在地主家,小小年纪的小明珠受尽了百般折磨。12岁那年,心疼女儿的父亲将其讨接返家。从此,她经常帮父老乡亲做好事,也竭尽全力帮忙料理家务,还每天中午上山为父亲送饭。有一天中午,明珠送饭途中,途经一岩洞时,突然间,她的眼前出现了一幕甚是美妙的“仙境”,让明珠陶醉其中,遂闭住双眼,便跪在岩洞前的石盘上,慢慢地躺下身子进入梦乡,睡着了。当父母亲和乡亲们找到她时,发现明珠已渐渐羽化飞天,消失在天空中……,她父母及父老乡亲们恸哭不已,便在此地盖了一间茅屋以作纪念。明珠“羽化升天”后,人们就虔诚地在其“升天处”建造“仙女洞”(如今的“蕊珠宫”),香火极为旺盛。每到秋季,来自莆仙、福清、泉州等地的众多善男信女前来寻幽、探胜、求卜、祈梦(睡仙梦)者,络绎不绝。
在仙女洞后面有一块酷似屏障的石壁,上面刻有“第一峰”三个楷书大字,壮美秀逸。相传明朝年间,正德天子游江南时,听了主持讲述仙女动人事迹及五位埋名隐居的诸侯故事后,深受感动,所留下的御笔。
从仙女洞继续上行,有一座由北宋名臣蔡襄倡议修建的“通明殿”,“通明殿”中有一块酷似笔峰的岩石上刻有“正来一雪山”,落款为“正德”。相传,明正德十四年(1519),正德皇帝南巡福建兴化沿海一带,来到通明殿时,当正德皇帝得知这是一代名臣蔡襄创建的殿宇时,即兴提笔挥毫写下了“正来一雪山”的行草书。至今,该石碑还尚存在通明殿一隅。此外,通明殿还保存有一块清代著名书画家郭尚先的《侯山玉皇庙》碑文墨迹,以及一副清御史邹寿棋的楹联:“两轮日月光天德,一统山河壮帝王”。
据了解,目前,通明殿正在加紧建设山门的景区配套工程,还将规划建设蔡襄文化书屋等。五侯山上还有诸多的秘密和美丽的传说,有待后人去发掘与揭秘,她就像是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小家碧玉,如今正向世人慢慢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五侯山,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