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革命老区焕新颜 幸福家园泽民心
【发布日期:2021-05-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林锦堂

 

 


初夏时节,乡村美丽的景色,处处呈现生机和活力。车子驶向秀屿区月塘镇东潘村口,一条笔直宽阔的水泥路便展现在眼前,房屋在两侧齐整排列,堂皇富丽的高楼大厦竞相林立。殊不知,这个村也是革命老区村,在烽火连天的年代里,峥嵘的岁月印记了这个村曾经也是革命运动宣传阵地之一。

岁月有痕土有根,人间有情人有魂。19188月的一天,郑亚错出生于莆田县忠门乡东藩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小的郑亚错,在父母背靠黄土面朝海的艰难岁月中渐渐长大。1934年,莆田沿海游击队在坂尾崇福寺草坪埕重新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有中共莆田中心县委领导人王于洁、潘涛、陈建新、黄国璋等人和游击队员。会上王于洁宣布游击队领导人名单,由吴九满任队长,张捷兴任副队长,郑文达为宣传员,游击队由潘涛统一领导。会议结束后,游击队员由忠门区工委书记陈建新带队进行示威游行,游行队伍经过:山后、坂尾、东坑、东郭、洋埭、东潘、后潘等村,一路上高呼:“打倒土豪劣绅”“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建立苏维埃政权”等口号。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至傍晚在后潘村宿营。从此以后,这支充满革命热情的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在闽中沿海开展农民运动、抗日救亡、反“三征”斗争,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贡献。

苦难的孩子早懂事。时年16岁的郑亚错深受游行队伍革命进步思潮影响,于193411月参加了革命队伍,曾任工农红军闽中游击队战士,参加了闽中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反“围剿”作战和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初闽中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后,受命留在闽中游击区坚持革命斗争,参加了闽中游击区的抗日反顽游击战争。抗战胜利后任闽中游击队队员,参加了闽中游击区的反“清剿”游击战争。194611月在莆田江口与敌战斗中牺牲。英雄虽已逝,而他革命精神的火种一直在人民心中燃烧,点燃在东潘村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郑亚错只是这个村里的一面镜子、一把火炬、一种精神,东潘村民一代又一代地接续火炬,追寻理想的阳光;传承精神,接力奋斗,打拼构筑幸福家园。如今的东潘村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连接乡村的边边角角,呈现出乡村振兴生机勃勃的新面貌,生动展现出东潘村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挚感情。

东潘村位于秀屿区月塘镇东南部,东临平海湾,南靠温郑山,与忠门镇后坑村接壤,西靠周山与双告山村相接,北靠张岭山与洋埭村相邻,陆域总面积4.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公里,滩涂66多公顷。全村共辖4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共1337户,总人口7036人,常年外出人口4500多人,现有中共党员109名,其中女性党员28名,外出党员43名。在莆田市区划调整前,这个村归属莆田县忠门乡,这里的村民有着“忠门人走天下”的传统,全村约有70%的村民在全国各地从事经营木材、钢筋等建筑行业,涌现出一大批的商界精英,他们通过“一带一”的方式,带动了全村人共同富裕。

2006年东潘村被列入莆田市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2年东潘村又被列入莆田市第一批“幸福家园”试点村,历届村两委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以美丽乡村为目标,全力推进试点村各项工作。该村党支部被授予“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近年列入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创新调解:“东方一枝花”别样红


 

东潘村总人口7000多人,在农村是人口大村,邻里和谐是社会安定稳定的基石。东潘社区乡村邻里中心创新矛盾纠纷调解和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是一大亮点。走进东潘社区乡村邻里中心,在一楼最西边的房间门口,整齐地挂着四块牌子,“邻里评理室”“矛盾纠纷调解室”“法律服务室”“夕阳红茶话室”。

东潘离退休协会党支部书记潘文定介绍,东潘社区总人口有7000多人,因为人多地少,一半以上的人出外谋生,近年来随着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群众矛盾纠纷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道路通行、邻里建房等方面,基本上都与土地有关。为了化解这些矛盾纠纷,以前主要依靠社区干部,但毕竟人员和精力有限,虽然大家忙得焦头烂额,穷尽各种办法,但往往收效甚微。创建东潘社区乡村邻里中心后,社区及时在邻里中心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同时充实人民调解队伍力量,吸收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发挥他们人头熟、地头熟、有威信的优势,充当邻里和事佬,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成为了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又一道防线。

潘文定还说,人民调解素有“东方一枝花”之称,解无定法,却有方圆。我们的调解模式与众不同,率先创新“一茶二礼三互助”调解模式,即这里常备有桌椅和茶水,营造宾至如归的温馨轻松氛围,让平时群众有事无事都愿意来这里拉拉家常,有理无理都可以来这里评评理,使邻里中心的调解室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倾诉、说理的地方,实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茶聚人”。只要社区有需要,我们这些老同志也很乐意发挥余热,为社区的安定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利用民间力量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推广,这些老同志既是社区的志愿调解员,又是普通的社区居民,对风土人情、家长里短等都知根知底,往往纠纷当事人在他们面前也不敢胡编乱造,歪曲事实,他们讲出来的话有时候可能更容易让纠纷当事人信服和接受。在化解一些疑难杂症和涉法涉诉的纠纷问题时,社区调解室及时邀请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民警和律师参与调解,从法律专业角度予以解疑释惑,打造“依法调解”新试点,让居民有纠纷能通过调解方式进行化解的,尽量争取在社区内采取调解方式解决,非万不得已不轻易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这样既减少打官司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也有利于日后双方隔阂清除和感情修复。

针对东潘社区外出人口多,存在矛盾纠纷双方“异地难调”的情况,在秀屿区司法局的建议指导下,邻里中心矛盾纠纷调解室探索推行异地远程调解工作,有效解决群众的现实需求。如在调处居民潘某香与潘某荣建房引发的土地纠纷问题时,因潘某香的丈夫常年在外经商,留守妇女潘某香一时又作不了主,邻里中心在几番尝试调解失败后,利用莆田市政法调解E平台,在调解现场通过与其丈夫进行远程视频连线,最终成功化解了该起矛盾纠纷。据了解,东潘社区乡村邻里中心已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远程调解方式,成功化解类似的矛盾纠纷5件,既为纠纷当事人节约了成本,也及时避免了小纠纷酿成大矛盾,大大提高了调解的成功率。

据悉,该社区自从矛盾纠纷调解室设立在社区乡村邻里中心后,通过探索创新调解方式,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共受理矛盾纠纷42件,调解成功42件,调解成功率达100%,连续5年实现了“矛盾不出社区”的工作目标,维护了社区的安定稳定。该社区已获得了“全国无邪教示范村”“市级文明社区”“全市一类平安村庄”“全区政法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邻里中心:为民情怀暖心田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句话如今成为月塘镇探索民生服务的口头语。乡村资源分布闲散,不能与城市比,但如今在月塘镇东潘社区,养老、就医、托教、购物、快递上门,甚至就业培训、上兴趣班等,在家门口就可轻松搞定。

据秀屿区月塘镇政府工作人员林泽妤介绍,为不断提高民生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月塘镇积极探索服务民生1+6+X”新模式,去年3月起与市振兴乡村集团合作,在东潘社区建设全市首个“党建+”乡村邻里中心。乡村邻里中心依托村(居)单元,突出党建引领,配置教育、医疗、助老、兴业、商贸、文体等6类便民利民惠民服务功能,拓展X个其他特色服务功能,建设“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业有所兴、居有所乐、事有所办”综合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乡村服务综合体。

“有事找邻里,一切为了您。”在乡村邻里中心,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接听热线,对于群众需求一一登记。中心还设有讲习所、少儿托育中心、就业培训室、乡村规划工作站、创业孵化基地、书画室、十音八乐室等功能空间。在助老方面,该中心引入家政公司,为乡村老人提供代购、代管、代护等多形式居家养老服务。在医疗方面,通过设置家庭医生工作站,为居民就近提供助医、助药、助康及中医药保健服务。在文体方面,整合阅览室、十音八乐室、多功能运动场等,平日还依托“壶兰乡村”平台为居家老人提供“莆仙戏”点播,丰富老年人文娱生活。在乡村邻里中心的便民点,还设有移动通讯服务、快递代收、银行自助服务等便民功能。此外,东潘乡村邻里中心与市振兴乡村集团开发的“壶兰乡村”平台线下服务站点。该平台发布月塘镇闲置土地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促进乡村闲置土地流转;向外推介展销本地农特产品、海产品、文化旅游资源等,帮助本地农民渔民打开销路。春节前,东潘乡村邻里中心作为分会场,成功举办了为期2天的莆田市贫困村农产品展销会,吸引了上万人观展,销售额达50多万元。

在东潘村社区乡村邻里中心广场,建有一个党建小公园,小公园里有鹅卵石健身小道、一些健身器材,每天都有许多村民到党建公园里锻炼健身,并接受价值观的教育。东潘村通过整合资源,将东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邻里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等“多心合一”,进而实现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内生资源等三类资源的统筹,打造乡村综合服务新模式,让民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成为实实在在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幸福家园。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