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妈祖神像 陈宝柱/摄
城厢区林桥村文峰宫 陈宝柱/摄
初春时节,几位朋友相约游山玩水,驱车从莆田市区沿着凤凰山旅游路往南方向开去,出了石室岩不远,只见林木葱茏,路边各色野花分外妖娆,山中的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一座座红砖绿瓦的寺院、农家别墅。神奇秀美的山水风光令人赏心悦目。过了仙厝、莲花庵、安坑里,大约十多分钟路程,在凤凰山半山腰的路边见到一座文峰宫。
我们只听说莆田境内有莆田文峰宫、新县文峰宫,这里怎么也有文峰宫?大家便下车走进去探个究竟。询问在这里守宫的林桥村老人,才明白这座文峰宫与城里的文峰宫还有一段历史渊源。
正说着,宫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走过来告诉我们,40多年前,由于历史的原因,城里的文峰天后宫被拆除,宫中的妈祖神像无处可藏。当时,家住城里县巷的吓兰、吓宋两位女信徒,偷偷地把宫中这尊妈祖神像转移到石室岩寺。石室岩寺的主持释达山把妈祖神像藏放在山上“龙舌石”下面的洞穴里。不久后,为了安全地保存好这尊妈祖神像,释达山找来黄玉树、俞吓来、陈洪策等人商量,又把神像转移到林桥村不远处的避雨亭里。过了一段日子,黄玉树和大家商讨把妈祖神像暂时存放到草溪墩他家的谷廪中。他的养女黄秀英,人称“溪顶嫂”,是一个虔诚的妈祖信徒,每天天刚蒙蒙亮,她便打开谷廪门,在妈祖神像前点香祭拜。初一、十五还摆上供品祭祀。
1974年10月,黄玉树和林桥村的黄柱、陈锦龙、黄敬等村民把自家杉木、木板、砖瓦捐出。林圳自然村的村民陈元林特地从仙游游洋为娘妈宫购买回“脊头”杉木。村民们义务出工将避雨亭改建为妈祖宫。黄点找了一块上好的大木板,请林圳自然村文化人陈文动书写“文峰宫”三个字,又请城区木雕艺人雕刻成立体的字匾额,悬挂在门上。大家重新把存放在黄玉树家谷廪中的妈祖神像恭请出来,为其“整容”,换上新的“龙袍”,正式安座在文峰宫的正殿中。
那时候,凤凰山上的文峰宫地处穷乡僻壤,交通不便,宫前崎岖不平的山路是林桥村山民进城的必经之路。那年代食品相对匮乏,村民进城卖柴草后回村,常常都会捎带一些果品,顺路到宫中敬奉妈祖。一时间,远近妈祖信众都闻讯赶来,悄悄来到文峰宫点香祭拜。
文峰宫妈祖神像在这里安然无恙地度过了特殊的年代。文峰宫成了林桥附近妈祖信众朝拜的圣地,每天香火缭绕不断,渐渐地,林桥文峰宫名声开始传出,也被广大信众称为凤凰山文峰宫。
改革开放后,城区的莆田文峰宫重修,又重塑了新的妈祖神像。而这尊原始的文峰宫妈祖神像就留在凤凰山文峰宫,据说是陈经邦还乡时特地从湄洲请来的,是尊十分珍贵的妈祖神像。也在这个时候,林桥村民筹资重建文峰宫,规模也开始扩展,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新盖一座重檐歇山顶仿宋妈祖殿堂,金碧辉煌,熠熠生辉;重塑了2米多高的妈祖坐像安座入位,圣威显赫、形神兼备;并同时雕塑配祀神千里眼、顺风耳等。整个文峰宫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占地总面积3300平方米,坐东朝西。同时,陆续建有厨房、仙公洞、土地公庙、戏台等。宫大门挂有匾额“文峰宫”,主殿上的匾额为“天上圣母”。主要对联有:“浪息仁风安海宇,鱼腾瑞气散天涯”;正殿石柱的对联为“每起祥云龙圣庙,常朝紫气映文峰”;“法力定风无作浪,神通平海不扬波”。
为了把祭祀妈祖活动常态化,每年文峰宫的妈祖信众会例行几大活动,主要有正月元宵、三月廿三庆妈祖诞、九月初九纪念妈祖升天。活动内容是组织信众朝拜,祭拜供品有十盘及传统的五果六斋、五汤十锦,还有各种荤、素供品。同时,在戏台上演出莆仙戏,在广场上演奏十音八乐等,鼓乐喧天,热烈而庄严。妈祖信众、游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对他们来说,到这山中文峰宫朝拜进香就是心中夙愿。从此,凤凰山上的文峰宫香火更旺了。1995年被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在妈祖信众的捐资下,文峰宫主殿南边建起了气势雄伟的文峰宫大山门;2018年,又新建妈祖梳妆楼等,一座座建筑物拔地而起,形成了现在错落有致的建筑规模,面貌焕然一新。
近几年来,城区莆田文峰宫董事长陈鹭玲几乎年年都带领妈祖信众,到凤凰山文峰宫来朝拜妈祖,慷慨资助文峰宫的建设,并年年送来大米、线面、食油等食品,以及慰问金,延续两座文峰宫的情缘。
2015年4月,林桥村200多位村民抬着凤凰山文峰宫的妈祖神像,从凤凰山文峰宫出发,举行绕境巡安回莆田文峰天后宫娘家活动。这一次“妈祖回娘家”活动,受到了娘家人隆重欢迎,维系了两座文峰宫难以割舍的历史情缘。
妈祖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信仰的女神,是联系海峡两岸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台湾妈祖信众常常组团到凤凰山文峰宫进行朝拜,增进了两岸妈祖信众之间联谊。
离开文峰宫时,站在宫前为我们送行的守宫老人告诉我:“你们可千万别小看这山里的文峰宫,当时有很多人来这里上香祭拜。”
上车后,我转过头凝望渐行渐远的凤凰山文峰宫,不禁陷入沉思之中,我相信世人之心总是向善、向德、向爱,信众对妈祖虔诚崇拜,是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精神赢得人心,妈祖信仰深深地扎根在广大民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