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宫妈祖“三献礼”
文峰宫妈祖信俗对外通称荔城区妈祖信俗,是由《文峰宫妈祖诵经》《文峰宫妈祖供品》《文峰天后宫妈祖“三献礼”习俗》等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合而成。文峰宫妈祖庙又称文峰宫三代祠,位于莆田市区文献路中段,古谯楼以东100米处。
文峰宫妈祖庙的前身是白湖顺济庙。据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瘟疫流行,妈祖显灵救了众生,被朝廷封为“崇福夫人”。白湖(今荔城区阔口村)乡绅陈俊卿献地建成白湖庙奉祀妈祖。白湖庙是兴化地方官官祭的唯一庙宇,妈祖称白湖妃,香火鼎盛。陈俊卿之子陈宓在《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梁文》中称述:“今仰白湖香火,几半天下。”
元至正十四年(1354),兴化地方官将白湖庙迁入城内善俗铺的原水陆院山门地,新庙朝西,名天妃庙,俗称文峰宫。该庙是兴化长官春秋祭典、朔望行香的官庙,声名显赫。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兴化知府宫兆麟于原殿后面建主殿。清嘉庆八年(1803),兴化知府马夔陛于主殿右侧建三代祠奉祀妈祖三代神主,刻立有《敕封天后圣三代列圣殿宇肇建碑记》,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兴化府协镇徐庆超集资改建三代祠,立有《天后宫三代祠碑记》。1938年,在三代祠右侧建成梳妆楼(也叫升天楼)。1920年、1946年文峰宫周围两度发生火灾,该宫竟安然无恙,堪称奇迹。
1952年,文峰宫主殿被改为百货商场。文峰宫现存主要建筑物有三代祠、梳妆楼。三代祠坐东面西,面向凤凰山文峰。通向三代祠的墙门上书有“万里平安功昭沧海,千秋顺济绩著文峰”,门内侧贴壁嵌着清嘉庆年间的两通石碑,三代祠大殿走廊上有两根元代石柱,上书“粤三代有秩斯祜,惟我后无忝所生”。妈祖神像安坐殿中,殿中有楹联“闺中再毓娲皇圣,海内如歆大禹歌”,三代祠的右侧是梳妆楼。
三代祠深处的神龛上供奉着白湖庙创建时期的妈祖像——宋代木雕夫人像,梳妆楼一层也挂着这尊圣像的照片。这尊宋代木雕夫人像高0.72米,彩色圆雕,身着霞帔凤袍,胸前彩凤依稀可见,腰系玉带,头梳高髻(宋代夫人髻),面容圆满丰润,神态质朴慈祥。这尊妈祖像原来安放在白湖庙,元至正十四年随白湖庙迁到原来的文峰宫主殿。推算其年代,当在公元1155年至1183年间雕成。
文峰宫妈祖庙对妈祖信仰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文峰宫三代祠及梳妆楼、元代石柱和两通石碑、宋代木雕夫人像均得以保存,这些都是研究妈祖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综上所述,《文峰宫妈祖诵经》《文峰宫妈祖供品》《文峰天后宫妈祖“三献礼”习俗》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的白湖顺济庙。
《文峰宫妈祖诵经》自明末清初迄今,代代传承。2007年5月,被列入莆田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诵经团人数约为三十人左右的奇数,早课于每天早晨五点半进行。先由司磬者击磬三声,全体跪拜三次后,齐诵。吟诵以吟唱、念唱、说白、念诵形式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木鱼节奏明快、悦耳动听,中间穿插跪拜、行礼,规范有序。诵经时间约20分钟,结束时,再击磬三声,跪拜三次后结束。
《文峰宫妈祖供品》是民间传统的敬神献社食品装饰艺术,俗名“妈祖筵桌”,通常在神诞和传统节日摆列供奉。其配套和摆列均有相对固定的格式,供桌上必备:香、花、果盒、馔盒、寿桃、面饭、五果、六斋、茶、酒。筵桌则分为文筵和武筵。筵桌中间为饼筵、一担盘(即大、中、小10个盘分别盛有香菇、金针、寿桃、寿面、红团及其他面食类),两边则分为文筵(斋筵)和武筵(荤筵)。文筵为十二平,武筵为四平八竖或八平四竖。另有十斋,其中平竖皆有,竖的为竖斋,平的为平斋。除规格“筵桌”外,还有自由创作供品,颇具特色。2007年5月,被列入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峰天后宫妈祖“三献礼”习俗》源自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妈祖被列为“春秋谕祭之神”,编入国家祀典,此后雍正帝又诏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礼”后,遵循春秋二祭的礼制,形成的规范完整的典祀仪式。民国时期,文峰宫的“三献礼”官祭仪式沿袭清例。但因连年兵乱,时断时续。2007年,首届莆台妈祖文化活动周期间,文峰天后宫的妈祖“三献礼”活动,得到了专家、学者以及海内外妈祖信众的一致认可和充分肯定。
《文峰天后宫妈祖“三献礼”习俗》沿袭地方官祭,融道教、佛教和民间民俗活动为一体,富有礼俗文化内涵。“三献礼”仪式在宫门前拜亭广场举行,全程35分钟。其仪注内容分为祭筵、仪仗、乐舞、执事、仪程五个部分。地方志载称:“每岁春秋日及三月二十三日致祭,设帛一、爵三……羊一、猪一……正祭日五鼓,正印官诣庙,朝服行礼,前后三跪九叩,三献饮醴,受胙仪与关帝同。”
文峰天后宫是妈祖故乡春秋官祭的常设宫庙,是研究妈祖信仰形成和发展、传播妈祖文化的重要庙宇,在海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文峰宫妈祖诵经》《文峰宫妈祖供品》《文峰天后宫妈祖“三献礼”习俗》是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都将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