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涵江天妃宫(上)
【发布日期:2022-05-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林春荣

 

 

 

农历八月的一个早晨,从涵江著名的正学门前往涵江天妃宫,一路上参观了众多的历史文物与文化古迹。宫下河、石板桥、石阶渡,曲折的小巷,土墙瓦屋,尽显一座千年古镇永不消逝的芳华。海岑前、新开河、下徐街、霞明境,每一个地名都有一段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下徐街还有几条伸延进古旧街区的小巷,每一条小巷的深处,都分布着几幢古色古香的古建筑,每一幢古民居的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的主角、经历,一定与涵江有关,与天后宫有关。

在寸土寸金的繁华街衢,在人声鼎沸的涵头市肆,历经沧桑的涵江天妃宫仍然以其辽阔的空间,昭示着这座有着八九百年历史的妈祖庙,曾经锁不住的人来人往。我在天妃宫绕走了一圈,虽然找不出千年百年的文化痕迹,但古老的天妃宫主殿里飘来的那沁人心脾的烟香,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渐次打开我的心结,打开我思考的格局,让我的思绪、想象沿着一座古镇千年的时空自由地飞翔……

涵江天后宫,俗称旧宫,今称涵江天妃宫,位于涵江霞徐街霞明境,这是一座创建于南宋时期的妈祖庙,或有八百年的历史。涵江天后宫始创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230多年时间中,与涵江天妃宫共同引领着整个涵江风起云涌的商业潮流。

涵江天后宫,经过230多年的繁荣与兴盛,后毁灭于一场风暴中,沦为一座街办工厂的厂址。如今,已看不到涵江天后宫宏伟的建筑群,而那一丝一痕的旧迹,一砖一石的传承,成为几代涵江人心中最温馨的回忆。

涵江天妃宫与涵江天后宫,屋檐相连,宫墙共有,不分彼此,几百年来,共同奉祀的妈祖神祇,保佑着每一条船的平安往返,保佑着每一个商人的远行与归途,保佑着每一个信仰者和每个捐赠者一生无妄灾,一家无厄难。

一个面积并不大的涵江,却有着几座不同凡响的妈祖庙,而每一座妈祖庙都与涵江的人文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圣墩顺济庙,传承着“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是一座弘扬与传播妈祖文化的重要宫庙。圣墩顺济庙于宋元祐元年(1086)创建,是涵江最古老的妈祖庙。

还有一座比涵江天妃宫更早创建的妈祖庙,是霞徐顺济庙。北宋路允迪出使高丽,妈祖在“八舟七溺”的暴风雨中,保佑北宋使者一行完成出使高丽的外交便命,因受朝廷赐匾额“顺济”。从涵江沙坂刘氏一族的族谱中,可以窥视到霞徐顺济庙的倡建者涵江沙坂刘氏第十五代刘琦,刘琦“归而楼下沙坂,自号高郎居士,悯乡人,东土破缺,风水不利,倾囊鸠工,筑虎陂山,创顺济宫,奉祀明著天妃……”由此种种史料推断,顺济庙创建于宋建炎年间(1127-1130),是涵江第二座妈祖庙。

涵江还有三座著名的妈祖庙,即昭应宫、霞徐天后宫、延宁宫。在涵江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妈祖庙以时间为脉络,遍布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有力地证明了涵江这个闽中商业重镇的历史人文积淀,也真实地呈现了千年古镇涵江的繁荣。

涵江天妃宫以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和商业文化,无形中成为整个涵江最为重要的妈祖庙,引领着一个小小的涵头市成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版图的重镇,并以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着中国近代商业重要的一席。

 

 

北宋的圣墩顺济庙,保佑着涵头市的风调雨顺;南宋的霞徐顺济庙,顺势推开了海岑河来来往往的船只,保佑着宁海港南去北来的船舶与商贾。

是时间的久远湮灭了许许多多的文字和资料,还是尘世的纷争与烽火摧毁了那些弥足珍贵的文物,霞徐天妃宫已找不到确切的时间,但仍以其不可剥夺的文化遗存证实着一段又一段的往事。

在《涵江天妃宫妈祖史志》中,记载着涵江天妃宫始建于南宋,几经沧桑,明成化十八年(1482)镇守太监陈道捐金倡里民重建命名“天妃宫”。

涵江天妃宫,保护着涵江风调雨顺地发展。元一朝,辽阔的大地上悄然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那就是元朝廷不重视科举,只开了16科,录取一千人左右的进士,断了天下读书人科举进仕的梦想。莆田士子感受更深。既有元兵攻占兴化军城时的野蛮屠杀,也有元一朝莆田士子读书不科举的共同意志,这是莆田士子的气节,也是全体莆田人共同的性格。

元王朝统治年间,涵江因天时、地利、人和,逐渐地兴旺发达起来,那些读书人放下书籍,在转身中落泪,在落泪中坚强,融入了莆田商人的文化圈,开始人生的另一种开始,这些深厚的传统文化,又生长在商业文化氛围浓厚的涵头市,知识与商业在这一个历史时期,重新塑造着涵头人内心的涵养与梦想。涵江天妃宫,连同圣墩顺济庙、霞徐灵慈宫共同守护着涵江人的平安与顺达,也保佑着涵头市的生意兴隆。

涵头市在元一朝的经济繁荣与发展,具有多维度。在整个莆田县、兴化路的大事记中,涵头市一些关于官方机构的设置,不断强化着涵头市商贾鱼盐的辐射。

元至元十三年(1276),在涵江孝义乡涵头市设上里盐场,“东至海,西至佘埔塘,南至新浦、三江口,北至福州涵头村”。盐乃朝廷设官署专营,是古代一种特殊的商品,更是与每一个人生活、生命息息相关。

元至元二十年(1283),市舶司归官营。涵头市设泉州市舶司莆田海站,管理船运番夷贡物及商舶商货。市舶司专司对外货物贸易和航运、商品贸易的课税,相当于海关和税务局的职能。涵头市设置市舶司莆田海站,是对涵头市对外货物贸易的肯定。可以想象的是,在元朝,来自东南亚、日本、琉球、南亚、西亚的商贾出入海岑河、三江口,漫步在海岑前,天妃宫、顺济庙点烛燃香,九叩三拜的情景。

元皇庆二年(1313),兴化县治从游洋(旧邑)迁往湘溪(新县),游洋、大洋、新县、庄边、白沙、萩芦等里人从地理上,或更靠近涵头,在长年累月中,这些地方的山里人从此就与涵头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在心理上认定了涵江。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旧兴化县人或已是涵江最亲近的文与商关系。

元元统二年(1334),龟洋龟山福清寺大德高僧越浦大师倡创宁海桥。横跨在木兰溪入海处的宁海桥,连接了南洋平原与北洋平原,拓宽了兴化商业的版图,加紧了南北洋经济的往来,为涵头市更大的繁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涵江天妃宫自肇建之日起,就以其烛火香烟,点燃了一个镇的风调雨顺,一个市的繁花似锦。从南洋来的番商,虔诚地捐献一座砗磲雕件,以祈求商船往来平安。这个雕工精美的砗磲成为涵江天妃宫最古老的文物,也证明涵头市在元一朝与番夷通商的盛况。

 

 

大明王朝的“闭关锁国”,确实给莆田给涵头市那些商贾带来了萧条与不安,从元朝奔涌而来的商流,在洪武年间戛然而止,曾经大街小巷的繁华,渐渐凋敝,一些店铺与门面半开着,任凭海风一阵又一阵地掠过门前的店幡。海岑河上,两两三三的船只,如几片秋叶,在黄昏里流连,在晨光里期盼,在年复一年中等待着。

明天顺六年(1462),涵江萝苜田又创建了一座妈祖庙,延宁宫是涵头市第四座妈祖庙。“润安四海溯湄洲,青著五萤光宋室”,大门石柱上这一对楹联,说明了延宁宫所奉祀的妈祖神祇,是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而来,也是境内的商贾、士子为了保境安民而创建的。在大明王朝开国立朝一百年左右,或许“海禁”已没有前期的严厉,商贾、渔民在社会夹缝中看到了一缕生机,妈祖保佑着他们在内江内河平安地行驶。

明成化十八年(1482),涵江镇守太监陈道捐金倡里民,重建了涵江天妃宫的大殿。这座大殿规制宏大,气势轩昂,坐东朝西,宽五开间,进深三开间,是涵江所有妈祖庙中殿宇面积最大的一座。

周瑛、黄仲昭编纂的《兴化府志》中,对涵头市有过客观的描述。《兴化府志》卷之九户纪三,载:“市一、涵头市,有三里许,人家稠密,商贾鱼盐辐辏,为莆闹市。入国朝来,科第迭兴,轩冕相连。市之中有镇务,有上里场。其北有涵江书院,孔氏子孙居焉。”

涵江天妃宫,保佑着涵头市的商业繁荣,商贾发达,也保佑着里人市人中举人擢进士。在明前期,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科甲相连的高潮,从文化角度上,夯实了整个涵江的人文底蕴,也为涵头市更高水平的发展注入了不可缺少的内因。

涵江天妃宫所保存的一件文物——《明代天文古星图》,无疑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古老的航海天文图,也是涵江在“隆庆开关”之后整个海运、贸易繁荣时期的历史物证。天文古星图所描绘的人物,生动、活泼,所刻画的星星多达一千四百多颗,是明代航海家所掌握的天文与航海密切相关的航海图。《明代天文古星图》的历史价值有待于后人更深入的研究。

万历十三年(1585),林兆恩命卢文辉等涵江一批教徒,募捐创建雁阵塔,为出入三江口、江口的船只导航,因地方势力干预而停顿。受林龙江的遗命,其族侄林尧俞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创建七层石塔。夜晚,塔顶上的航灯若隐若现,为每一只归航的帆船,留下一塔回家的方向。

兴化湾上的赤屿,三一教四大门人之一朱慧虚,倡建了东甲塔,俗称塔仔塔,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始建,成为兴化湾的航标,也为兴化湾的商船提供了重要的航向,或为涵江的繁华留下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节点。

 

 

涵江天妃宫见证了一场又一场的血火腥光,见证了涵头市一次又一次的横征暴敛,清兵走了,明兵来了,明兵又征粮了,清兵又焚烧了,涵头与莆田陷入了生死之劫。数以万计的莆田人从此作别了家乡,远离了莆田,北往温州、明州,南下潮州、雷州。白塘洋尾李明山也带着一家老小,从黄石市井浦港上船,直奔潮州。1653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发生了千人奔潮州的往事。

为了“快、准、狠”地截断南明政权与军队的后勤供给,福建总督姚启圣上奏朝廷,奉旨勒令东南沿海实行“迁界令”。凡沿海岸展界三十里筑“界墙”,凡“界外”一律实行“三光”政策。凡“界外”居民、渔民一律迁居界内;凡界外房屋、宫庙寺院里社祠堂一律烧光;凡界外农田、池塘、水井、水渠一律填光。一场荒唐而又惨无人道的“迁界”运动,在清康熙元年(1662)的春天,铺天盖地地席卷着整个兴化府城。

涵头市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却迎来了熟悉的陌生人,大量迁徙而来的里人散落在涵头市的西隅与北隅。凤岭迁来了莆禧千户所军民,也迁来了鲤江城隍庙的城隍爷神祇,涵江人与莆禧人共同筑建了涵江鲤江城隍庙。莆禧天妃宫的妈祖神祇奉祀在延宁宫,平安的祈祷再次在涵头市响起,再次在莆禧人的心中响起。

港里天后祖祠所供奉的妈祖神像,乃南宋时期所雕塑与开光的神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偈,皆不能及”。就是那场声势浩大的迁界,港里人和妈祖神像一同迁往涵江天妃宫,在天妃宫的烛火香烟下,涵头人与港里人结下了深厚之情。康熙二十一年(1682),朝廷下令展界,一些港里人就先回港里,鸠工重建港里天后祖祠。康熙二十三年(1684),复界令下,凡是原迁徙界里的居民均可回原里图。港里人欲请神像回家,涵头人有了朴素的感情,不肯相让。双方决定在神像前点香卜卦,连得九十九圣杯,涵江里人才知妈祖要回家,就准备了一艘大船,八只帆船护架。涵江天妃宫信众们用彩亭、大鼓吹隆重地欢迎神像到大船上。大船一离开下徐港,雷鸣电闪,暴风骤雨,随在船队后,船队均没有受到大暴雨的影响,一直到达贤良港。刚刚把妈祖神像奉请入祠,雷响雨骤,祠里的天井、廊庑积满了雨水,聚在祖祠的族人却不能行九叩三拜之礼。族人均念念有词,祈求妈祖保佑,顿时雷雨停止,“风扫地乾,瞻拜者莫不诧异。嗣后凡有到祠请香火者,多有雷雨随之,至今犹然”。

涵江天妃宫从此与港里天后祖祠结下了不解之缘,涵江天妃宫每一场的庙会,天后祖祠总会过来共襄盛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