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宏
明代的陆容在《天妃之名》分析天妃之名的缘由时提到:“天妃之名,其来久矣。古人帝天而后地,以水为妃。然则天妃者,泛言水神也。元海漕时,莆田林氏女有灵江海中,人称为天妃,此正犹称岐伯张道陵为天师,极其尊崇之辞耳。或云水阴类,故凡水神皆塑妇人像而拟以名。又如湘江以舜妃,鼓堆以尧后,盖世俗不知山水之神不可以形像求之而谬为此也。”作者以所谓“帝天后地,以水为妃”解释天妃名号,同时认为天妃与天师有相通之处,都是为了显示身份极其尊崇。此说的问题在于“天妃”是官方的称号,而“天师”则是后世对有道者的尊称,但是将“天妃”与“天师”并列间接反映出妈祖的道教地位。
妈祖信仰与关公信仰的发展经历亦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由真人死后而成神,并且被佛教和道教吸收,此后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中影响力最大的男神和女神之一。二神在中国闻名遐迩,而且也是海外华人华侨信仰最盛的神明。例如明代李待问说:“海滨山澨,无不思洁苹藻、荐牺牲,庙貌崇隆,香火鼎盛,几与汉寿亭侯今关帝并称。”李待问的看法是海神妈祖信仰的盛行和香火鼎盛的程度几乎与汉寿亭侯关帝并同。关帝信仰始自东汉末年,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被吴军所杀后,因民众尊崇敬仰其忠义精神而逐渐被神化,民间尊为“关公”。妈祖则是直到北宋雍熙四年(987)去世之后才被人立庙祭祀,二者时间相距七百多年,所以关公信仰的历史比妈祖信仰更加久远。到了明代崇祯年间,据李待问反映的广东佛山栅下天妃庙的妈祖信仰已经接近于关公信仰,象征着妈祖信仰在南方地区的快速崛起。
清李鼎元在册封琉球之前,曾到北京东四牌楼马大人胡同天后宫进香。这所天后宫为福康安感念妈祖庇佑破擒林爽文所建,在天后宫后殿就有关帝神像。“旋诣东四牌楼马大人胡同天后宫进香。祠为故大学士福公康安建。……祠之建,以报恩也。正殿为天后塑像,后殿为三官神像,西为关帝神像。”而到了素来崇信海神妈祖的琉球国,李鼎元在久米村的天后关帝庙中发现庙中间是天后妈祖,西边是关帝神像,“次谒天后关帝庙。庙在久米村,三楹;中祀天后,西祀关帝,空其东以居人。是日,即恭请天后、挐公行像登岸,安奉庙内”。从李鼎元拜访过的北京和琉球的两座妈祖庙来看,从北方到南方,从国内到国外,普遍有共祀妈祖与关公的现象,这说明二者在神职和属性上有共通之处。而且,妈祖庙都以妈祖神像在主位,关公神像在辅位,这说明在妈祖信众的心中妈祖与关公的地位至少是平等或相近的。关公虽然被佛教封为“伽蓝护法神”、被痴迷道教的明神宗封为道教尊神“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但是关公的宗教属性如同妈祖一样似佛似道。关公文化与妈祖文化都包含有佛、道的成分,但绝不仅是佛、道二教,还包括儒家成分等,例如妈祖经忏《天上圣母经》中称:“文圣人,有孔子;武圣人,有关羽;女圣人,默娘儿”,从儒家圣贤的角度将妈祖提高到女圣的高度,与文圣孔子、武圣关羽并列。应当认为,妈祖与关公都属于民间信仰文化的范畴,但是两种信仰中所包含的道教思想显然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不只如此,妈祖庙中还有许多陪神,包括由妈祖部下组成的“水阙仙班”。但是,对于妈祖从属神的道教属性却很少有争议。清陈景亮提到:“建二亭于两庑,袝祀金柳两将,隆礼貌也。庙后三楹,中祀螺仙洲主,左右祀顺懿元后、珠疹夫人,仍旧制也,壁绘婆官,着配享也;墙图灵迹,示显应也。墙西濒江旧有矮屋数椽,为里人社,地珊塌殆尽今就其址更建,面南一院向西五楹,仍祀玄天上帝、福德正神,并为岁时伏腊觞咏过从公所。”陈景亮所记天后宫中祔祀的金柳两将即千里眼和顺风耳,庙后奉祀螺仙洲主、顺懿元后、珠疹夫人,在院内还有玄天上帝、福德正神之殿,这座天后宫可谓是道教众神的集体展示。
又比如清吴光亮说:“一、建立庙祠,以安神祖。尔番众现已归化,凡一村一庄、或几村几庄共建庙宇一座,安设关圣帝君、或天后圣母、或文昌帝君及各位正神身像,合来虔诚供奉。”作者系同治年间台湾镇总兵,督办“开山抚番”,他所制定的“化番俚言”三十二条之第一条就是“建立庙祠,以安神祖”。他举例的正神有“关圣帝君、或天后圣母、或文昌帝君”等,三者都拥有道教神的身份,同时也是民间所信奉的正神。
元王敬方在《褒封水仙记》中记载浙江永嘉的“茅竹五水仙”为妈祖的陪神,“国朝漕运,为事最重,故南海诸神,有功于漕者皆得祀。唯天妃功大号尊,在祀最贵。自妃而下,皆得受爵而庙食焉。若水仙五人,实天妃股肱,漕舟同命也。……并居永嘉茅竹里,庙在焉,故俗称‘茅竹水仙’云。”此“茅竹五水仙”后被列入“水阙仙班”之中,成为道教神仙体系中的一部分。
《天妃显圣录》中称晏公为“负海怪物”,但是他在被妈祖降伏之后受命统领“水阙仙班”。原文曰:
时有负海怪物曰晏公,每于水中趁江豚以嘘风,鼓水妖以击浪,翻溺舟楫,深为水途大患。妃游至东溟,见一碧万顷,水天涵泓,半晷简,江心澎湃。舟子急呼曰:“桅舵摇撼矣!”妃令抛椗。见一神掀髯突睛,金冠绣袖,随潮升降,触缆拂樯,形如电扫雷震。妃色不动,显出灵变,忽旋风翻浪,逆湃倒澎。彼伏神威叩谢,荡舟而还。但一时为法力所制,终未心服。继假逞色相,变一神龙,挟雾翼云,委蛇奔腾。妃曰:“此妖不除,风波不息。”乃抛椗中流,龙左翻右滚,机破技穷,仍还本象。唯见整然衣冠,俨一尊神,驻椗不勤。妃命投下糸律绳。彼近前附摄,不觉随摄随粘,牢固难解,飘荡浮于水上,始惧而伏罪。后嘱之曰:“东溟阻险,尔今统领水阙仙班,护民危厄。”由是永依法力,为部下总管。
事实上,晏公原本是来自江西的水神和舟神,并非“负海怪物”,在《天妃显圣录》中被夸张渲染为恶神是为了加强妈祖神话的戏剧性,突显妈祖本领的高强。在万历版《道藏》中有一篇《搜神记》记录了晏公的故事,晏公后被朱元璋封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这说明道教和官方在最初都是认可晏公为神仙的,只是在后来才被改编为怪物。
妈祖组建的“水阙仙班”十八神有多种版本。最著名的是湄洲妈祖祖庙正殿陪祀的十八仙班,有“四海龙王、路博德、马援、林巡检、木兰陂三位男水神、朱侯兄弟、晏公、茅竹五水仙。另有高里鬼、四大将军与左、右将军。中军殿,祀周坐。”还有太上老君赐予妈祖的“前后导从,部卫精严,黄蜂兵帅,白马将军,丁壬使者,柽香大圣,晏公大神;有千里眼之察奸,顺风耳之报事。青衣童子,水部判官,佐助威灵,显扬正化。”道教众神共同组成了妈祖手下庞大的神祇队伍,突出妈祖在道教神仙谱系之中的崇高地位,显示出妈祖与道教众神错综紧密的关系。妈祖的下属、部卫和共祀、配祀、陪祀之神远不止上文所举之例,这证明妈祖在道教中的地位极高。妈祖与道教众神的关联,也是妈祖文化与道教文化积极互动的重要表现。
道教吸纳妈祖信仰后,进一步展现了妈祖的神格。道教众神与妈祖复杂的联系扩展了妈祖文化思想内涵和道教世界观,是妈祖文化与道教文化积极互动的直观表现。妈祖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就是儒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妈祖文化与道教文化的双向互动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多元包容的妈祖文化思想内涵,构建起妈祖文化别具一格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