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平
多年前,我在写作里提及故乡的表征,记下了:每位人生旅者都有一种恋乡情结,一种文化记忆,故乡该有荔园、青山、古道,故乡也该有祖庙、妈祖、帆影、炊烟,故乡还该有耕读传家的风习、焚香祭祖的虔诚、敬老尊长的孝举、修身报国的衷情……它们牢牢地牵连着自己的生命之根哩!
当然,牵出这些故乡印象,是为了排解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也是对生命原乡的深情回望。
滚滚红尘漫漫世海,就精神故乡而言,我们难道不该寻觅心灵之岛,攀爬心灵之山,搭构心灵之庙吗?
由之思量,湄洲岛、祖庙山和妈祖祖庙,就颇吻合“心灵故乡”特质。正如董振雄先生把其妈祖文化活动摄影集,满怀虔敬地冠名“心灵原乡”一样。
打开记忆收藏,我与原乡的初恋生发于30多年前。其时祖庙重光不久,庙堂的香火、澳口的渔船、低矮的石头屋、不规则的地瓜畦,呈现出一片海岛原生态。
最是难忘蓝海金滩“拉网小调”,只见两个渔民摇着小舢板在近海兜圈撒下长长的渔网,十几位湄女便列成两队开始收网,她们用木钩把网绳扣在腰带上,在沙滩上弓身使劲循环往复,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脚窝,利用集群的腰力和脚劲把“带鱼网”一节节拉上来。
怀着探秘的心态趋前细瞧,咦,网里有活蹦乱跳的鱼虾乌贼,有戴着大锅盔挺戈晃动的簸箕鲎,还有蓝色星星般的小蟹“海公子”……打开神秘奇妙的海洋世界。
岛屿上,渔家劳作与大海馈赠互为因果,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为此,我留下那篇《湄洲秋色》,留下原初的心灵之岛意象。
随后,由于媒体人职业,我与湄洲岛结下不解之缘:每年的妈祖诞辰、祖庙祭典、妈祖文化旅游节,历次的大型谒祖进香活动,一次次登岛采风,拜谒女神之庙,体验信俗之美,领略非同凡响的精神脉搏,原乡的意味渐次清晰起来。
记忆生长,虔信累积,崇仰叠加。2002年祖庙南轴线建筑群落成,我沿环岛路途经莲池澳,隔海眺望祖庙山,不禁睁大了惊奇的眼睛。
啊哈,蓝色的海浪轻抚着翠色的相思林,翠色的相思林簇拥着高峻的殿宇,殿宇的桔红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派瑰丽而又缥缈的仙山崇阁美景,我脱口而出由衷赞叹:“好一座海上布达拉宫!”
联想藏族圣地布达拉宫,我灵感的箭矢飞掠神州西部,忆起雪域高原一步步五体投地的朝圣者,忆起玛尼堆上猎猎飞扬的风马旗,也忆起藏传佛寺成排嗡嗡旋转的经轮。
转山转水转经轮,跪千山万水,历千辛万苦,忍饥挨冻餐风宿雪,一往无前,这是一种肉身的自我放逐,也是灵魂的涅槃重生!
到底是怎样的精神力量,才能转化为那种坚韧不拔的追求啊!显然,那种强悍的愿力,只能发自心灵深处,来自信念的坚凝、坚韧和坚贞。
而“海上布达拉宫”,也将以日月星辰为经轮,领受一群群穿风破浪的朝拜旗幡,接纳一波波翻山跨海的谒祖潮流。
啊,祖庙山上的鸥阵如云腾起,天边的彩霞幻化成展翅的凤凰,昭示出一种超拔的精神境界,我窥见了心灵之庙的绝代风华。
命运潮汐,岁月风沙。那年,借参加“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之便,我又一次登上祖庙山,依傍妈祖女神膝下。
顺着女神雕像的视线极目远眺,浩瀚的大海,传唱着千古的潮歌;自由的风帆、翱翔的鸥鸟、淡蓝的海平线,铺展出无穷的诗与远方。
这壮阔无垠的海天,正是千年前女神驰骋的疆域。在那场挑战惊涛骇浪的献祭中,林默像一道闪电,穿透了世俗超越了生命,灵魂升华到更高的维度。
由是,妈祖有了不老的芳华,成为海内外百姓仰望的图腾。祖庙成为一方心庐,用于供奉内在的神明。祖庙山也成为心灵之山,赋予高远的灵魂风光。
而登祖庙山观妈祖海,则成为一种诗性的心灵漂流。这种漂流是美丽的,也是特别的。
一个人与一座岛结缘,也是美丽的;美在记忆与岁月,祖庙与原乡,岛屿与故事,生涯与风景。
而与心灵之山和心灵之庙结缘,又是特别的;因为那山那庙教导芸芸众生,与世界相处的最好方式,便是崇尚道德,拥抱善良,加入浩浩荡荡的“大爱”部落。
或许可以这样说,心灵原乡里,住着美好的道德,也住着善良和大爱。
张爱玲曾经说过:“不要认为我是一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那么,在妈祖祖庙的围墙外,你也会深切地体验到,什么叫做谦卑,什么叫做虔诚,什么叫做恭敬。
这种谦卑、虔诚和恭敬,是把心灵化为一颗种子,种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也是把精神凝成一支香火,融入沧海里,升起帆来。
苍天高,沧海阔,碧岛青,神恩长。感恩妈祖,让我窥见安放心灵的庙堂。
也感恩祖庙岛和祖庙山海,在岁月拖长的时光里,引领我走向心灵原乡,从感受美到理解美,从皈依美到创造美,以心灵的修炼体悟精神的崇高,并将在追寻精神的崇高中,抵达灵魂的欢乐。
妈祖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