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陈紫方红总堪夸
【发布日期:2009-07-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紫方红总堪夸
——蔡襄《荔枝谱》推扬的荔枝佳品

均对蔡襄品荔做了充分肯定。

我们看到,蔡襄评介荔枝品种时,颇为强调其自然天性。如陈紫,“今传其种子者,皆择善壤,终莫能及,是亦赋生之异也”。小陈紫,“其树去陈紫数十步,初一家并种之,及其成也差小”。洪迈《容斋随笔》称:“莆田荔枝,名品皆出天成,虽以其核种之,终与其本不相类。宋香之后无宋香,所存者孙枝尔;陈紫之后无陈紫,过墙则为小陈紫矣”。亦赞同蔡襄“赋生之异”之论。

同时,蔡襄甚为注意一方水土对荔枝品质的影响。如称:“闽中唯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兴化军最为为奇特”。“福州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兴化军风俗,园池胜处,唯种荔枝”。评陈紫,“平窊(漥)坎而树之,或云厥土肥沃之致”。评水荔枝时明确指出:“荔枝宜依山,或平陆有近水田者,清泉流溉,其味遂尔”。

蔡襄还重视荔枝的变异现象。所录后二十种,大多属于变异之果。如牛心、蒲桃荔枝、蚶壳、龙牙、双髻小荔枝、钗头、真珠等,以果形变态见奇;虎皮、玳瑁红、硫黄、法白石、粉红等,以果色变异为贵;绿核、丁香荔枝等,以核变小、变绿为异。变异是生物进化的特有现象,正如蔡襄评介“龙牙”时所指:“龙牙者,荔枝之变怪者hellip;hellip;全树忽变,非常有也”。对荔枝的变异现象作初步探索,具有科学价值。明代曹蕃《荔枝谱》亦指出:“自宋蔡君谟学士著谱,hellip;hellip;但今具谱牒中所载三十二品而索之,陈紫、江绿鲜矣!即彼称中驷,十亦不得其二三。岂其名号之鼎新,抑或今昔之异态?”荔枝的变异现象,已为谱家所普遍关注。

品味文化 名牌效应

荔枝于历史上作为稀异南果,鲜献朝廷,成为宫廷奇珍与圣物,并为上层社会所热捧,视为“果王”、“果后”。文人墨客亦竞相称咏,成为文章诗赋的热门主题。可以说,在古代,荔枝乃是人们喜爱的文化载体。唐杜牧一曲《过华清宫》,成为荔枝之千古绝唱。蔡襄《荔枝谱》推介优异品种时,不少带有故实,生动感人,增加人们食荔兴味,提升荔枝的文化品味。如介绍陈紫称:“富室大家,岁或不尝,虽别品千计,不为满意。陈氏欲采摘,必先闭户,隔墙入钱,度钱与之,得者自以为幸,不敢较其直(价值)之多少也”。实录当年采摘陈紫的神秘做法,反映人们珍重心理。介绍宋公荔枝称,树木极高大,“世传其树已三百岁,旧属王氏,黄巢兵过,欲斧薪之。王氏媪抱树号泣,求与树皆死。贼怜之不伐。”写出树主舍身护树之壮烈,及黄巢锄强怜弱之义行。其《谢宋评事荔枝》诗中“兵锋却后知神物”句,即指此典。介绍何家红称,“出漳州何氏,世为牙校(低级武官)。尝有郡将全树买之,树在舍后,将熟,其子日领卒数十人,穿其堂房乃至树所。其来无时,举家伏藏,欲即伐去而不忍,今犹存焉。”介绍十八娘荔枝称,“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啖此品,因而得名”。介绍将军荔枝称,“五代间有为此官者种之,后人以其官号其树,而失其姓名之传”。如此等等。这些典故,生动形象地反映前人对荔枝的珍爱,折射出传统的人文精神,无疑增加人们食荔兴致,同时享受文化精神。看来,蔡公是古代一位善于以文化手段,推扬荔枝的高手。

蔡襄《荔枝谱》推扬的荔枝佳品,对后等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深化了人们对闽中荔枝优异品质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闽中荔枝在全国的优先地位。明代徐火勃《荔枝谱》为明清时期诸家荔枝谱之代表作。其《小引》云:“荔枝自宋蔡忠惠公谱录,而其名益著。世代既遐,种类日夥,骚人韵士,题品渐广。” 北宋乾道间为泉州太守王十朋,作《诗史堂荔枝歌》,云:“君谟亦作闽中谱,陈紫声名重南土”。其《荔枝七绝·江绿》云:“枝头已熟疑非熟,蔡谱江家绿荔枝。真与泉南人物称,果中犹作亚魁推”。自注“泉州自龙虎榜多出第二人(唐代泉籍名士欧阳詹首登进士榜,为第二名),江绿在谱中为第二)”。南宋范成大《妃子园》诗云:“当时若识陈家紫,何处蛮村更有园?”其题注称“然峡中(指巴蜀)荔子,不及闽中甚远,陈紫又闽中之最也”。范为江苏吴县人,尝出任四川制置使,官至参知政事。明代福建布政使周亮工主纂的《闽小记》云:“荔枝种类最繁,予在闽中尽饱尝之。当以莆中宋家香为第一,内肥核小,固足尚蒂,实作旃檀香,尤是异也”。宋代浙江文人戴复古诗:“荔子固多种,色香俱不同。hellip;尝观蔡公谱,梦想到莆中。”明代曹蕃称:“ 自宋蔡君谟学士著谱,声价顿起。时运递迁,种植蕃衍,品格变幻,月盛日新,闽人士争哆口而艳谈之。”〔《荔枝小乘》〕。莆邑林希哲诗云:“吾莆名果鲜荔枝,君谟有谱世所知。陈紫方红固为贵,宋香品汇尤珍奇。”等等。不少文人还专门为一些出名的荔枝名品赋诗赞美,姑不赘举。足证蔡谱所荐品牌的良好效应。

无庸讳言,难免亦有异议。如稍后蔡襄的苏东坡云:“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和陶归园四居》)。南宋名臣王十朋尝出知饶、夔、泉州,自许“ 三州嘉木皆眼见,更阅君谟向来谱”,认为:“君谟谱内丁香种,宜在江、陈品第间。 ”对丁香品种排名略有异议。清代翰林检讨朱彝尊,则是力贬闽中荔枝名品的效应,云:“世之品荔枝不一,或谓闽为上,蜀次之,粤又次之,;或谓粤次于闽蜀最下。以余论之,粤中所产挂绿,斯其最矣;福州佳者,倘未敌岭南之黑叶。而蔡君谟谱乃云广南州郡所出精好者,仅比东闽之下等,是亦乡曲之论也。”又云;“啖荔如啖蔗,佳境须渐入。必待兰红、江绿熟始尝,何异渴人禁之饮米汁?粤州火山四月丹,也胜庐桔(枇杷)、杨梅酸。我来福州自北至,投我只舍齐堆盘。端明谱中三十有二品,大概绡衣雪作袄。粤人夸粤闽夸闽,次第胸中我能审”。(《啖荔》)否认荔枝品质优劣之差异,讥其三十二佳品,对食荔者如同以薄纱绡作袄抵御风雪,无济于事,更视之为“闽人自夸闽荔”“乡曲之见”。真可谓奇谈怪论矣。

窃以为,世人对荔枝乃至一切果品,难免有个人偏好。然蔡谱所推佳品,不仅仅是个人一品之见,乃世代有心者比较鉴别的结果。蔡谱所推三十二品,不过是对前人品荔、识荔实践经验总结而已。蔡公个人的土风乡情,并不能影响改写历代所公认的事实。朱氏一生博览群书,客游南北,其学长于考证。看来,这位博学夫子对于品荔则是不得要领,尚未入门。所谓“次第胸中我能审”,实在是自夸之语。“投我只合齐堆盘”,恰恰证明其对荔枝的某种偏见。现代有人考证,名冠岭南的“挂绿荔枝”,正是明代由福建仙游引种的。(马树田《全像中国三百神》)。君不见,自蔡公著《荔枝谱》后,历代荔谱林林总总,多以蔡谱为宗。蔡谱所推闽中荔枝三十二品,不愧为当时荔中上品。当然,随着荔枝种植的发展,园艺水平的提高,荔枝品种改良与进步,老品更新,新品叠出。宋代罗景纶《鹤林玉露》称:“蔡君谟作谱,为品已多,而后奇名异品,又有出于君谟所谱之外者也。”郑樵《通志》称:“兴化诸品,已在载蔡谱,旧志谓谱中所志,今不复有,惟玉堂红出蔡宅,状元红出风亭,特珍于时。”此正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正如明代福州长乐人陈定国《荔枝谱》所云:“不知天地文明之气,后来居上。hellip;hellip;荔枝得南方正气,何独不然?”荔枝新品的层出不穷,争优创异,正是荔树生生不息、永葆青春的原动力,非但没有削弱蔡谱的经典地位,反而增强其始祖的创意价值。蔡公著《荔枝谱》的经典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续完)(阮其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