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种后收人我同
——古代官员植荔故事
荔枝因其品优而娇嫩,成为古代帝王特定之鲜献贡品,各级官员亦无不视为稀贵果珍追捧不已,远胜今日官场对茅台酒、熊猫烟之好。在此“荔枝热”中,一些官员亦抑制不住内心冲动,亲手种植荔枝来了。或借以自娱,或为遗爱后人,显示了不同的精神境界。
唐代大诗家白居易,元和十三年(818)由江州(今江西九江)移近安置,为忠州刺史。政治待遇有所提高,但作为“逐臣”,仍不免情绪消沉,白发新添。“饭下腥咸小白鱼”的生活虽苦,却首次品尝了地产鲜荔枝,惊喜之情难以自禁,并生种荔之念。
荔枝生长周期较长。苏东坡贬逐岭南,“口啖荔枝三百颗”,大饱口福,对荔枝生长习性亦略知一二,故有“柳花着水万浮萍,荔实周天两岁星”之句。岁星即木星之古名,绕日运行一周需十二年。句意为荔枝由落种至结实,需两个木星绕日周期,即二十四年时间。这自然是诗人的一种夸张说法。但比之桃三、李四,植荔周期较长,则是不争的事实。故白居易闻知位于忠州下游的万州(今重庆万县)杨八太守欲种荔枝,即以诗戏之云:“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食是何年?”
俗云:“铁打衙门流水官”。古代郡县官员任期,三年一考,故白氏时忠州太守之职,仅“且作三年计”,绝无久留之意。其《种荔枝》诗云:“红颗真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白太守所谓“亦何痴”,既表对“红颗真珠”般荔枝之痴爱,亦是对自己步万州杨太守后尘,明知不能得食而种荔之痴呆的自嘲,真实反映了白氏当时植荔的矛盾心态。联系其仕途生涯重挫,“种不待收”之念,既出于对个人得失的盘算,多少缺乏 “先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植树精神,更多是政治失意后的彷徨与沉沦所致。由此看来,白居易种荔枝,不过是当时排解愁闷的一种自娱之事罢了。
明代泉州府晋江县人黄克赞,累官刑、工两部尚书,因与时不合,引疾归里。福州闽县人邓庆寀《荔枝谱》录其植荔诗一首,记述植荔、养荔过程及其心态。诗云:“买券曾书二十株,入门惊见一株无。移根缀叶怜童稚,结实成丹待老夫。汲水但教晨夕继,经霜便觉岁时殊,人生寿考知难料,弄影婆娑且自娱。”这位尚书公虽知寿考难料,执意植劳,聊供自娱之乐。比当年忠州白太守患得患失心态,开朗得多了。不拘泥于功利得失,亦不失为人生一种明智的修心养性心态。
清代福建长乐人陈定国《荔枝谱·附录》,有一则宫保高官植荔趣事,令人回味。称宫保培所大人,尝以布政使家居,时年已六旬,犹手栽胜画(荔枝名品)。乡人亦有白香山(即白居易)“愁君得食是何年”之诮。培所大人后以宫保(即太子少保)归田,优游林下,年八十六尚得手劈(剥食)荔枝。亦一佳话也。
年事较高,寿考难料,往往是世俗处事的一种因素。这位布政使、太子师,不为高年所困,六旬植荔,八六得食,显然有福份也。难说其料事如神,或有什么远见,可贵的是有一颗平常心,不计得失,宽怀处事。怀平常心者,往往得享有清福
清代广东佛山人吴应逵《岭南荔枝谱》,亦记载明代香山县(属今珠海市)一位高官亲属、“祖母级”老妇人植荔的感人故事。县西南百四十里处,有山村名罗冲村,山南有林子,后岭为烽堠(烽火台)。明广西按察副使黄錀之祖母崔氏,娘家送来名优荔枝,食后留核,命僮仆沿山遍植之,得荔枝三百余株,成林后大抱凌霄,因名“荔枝山”。崔氏高龄大植荔枝事迹,足令世俗刮目也。她不仅有颗平常心,更具宽怀与远见,一颗造福后人之爱心。
南宋浙江乐清人王十朋,历官秘书郎、国史院编修、起居舍人、侍御使,并先后出知饶、夔、潮、泉诸州,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蜀之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闽之泉州(今属福建省)均为荔乡,十朋啖荔知味,咏哦荔诗甚多,不乏佳篇。其七律《拾荔枝核欲种之戏成》诗云:“海味正思瑶柱(即江瑶柱,楔形贝类,海味珍品)美,夔门又见荔枝红。炎方入贡自妃子,郡圃欲栽如白公(白居易)。官满犹为十年计,实成须待二星终。不须更论何时吃,前种后收人我同”。可知他在蜀中夔州大守任上,亦和白居易一样有种荔之趣,不同的是,明知“实成”与“官满”周期相差成倍,却以“前种后收”的传统论之,并不计较自己“何时吃”。其心态显然比白公宽广得多,表现其居官为民、先忧后乐之德。从王十朋从政实践看,史称其“布上恩,恤民隐,所至民皆绘像祠之”,可知其诗并非空言浮语,正是其政略官德的真实写照,亦是其广为民众拥戴的根本原因。
吾莆郡志亦记载宋代莆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太守方慎从植荔故事。方氏为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甲科进士,授秘书郎,历知弋阳(今属江西)、怀宁(今安徽潜山)、同安(今属福建厦门)、怀安(今属福州市)、导江(今属四川灌县)、兰溪(今属浙江)六县,通判饶州(今江西上饶)、荆南府(今湖北荆州),知潮州(今属广东)、漳州(今属福建)、嘉州,再知漳州,改都官郎中,以老归。慎从在嘉州时,手植荔枝于郡圃,赋诗有“留取清阴待子孙”之句。表现其“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宽阔胸怀。巧合的是,其曾孙方禧,于徽宗大观中持节按蜀郡学(检察学政),嘉州父老拥载齐诵慎从之诗为贺。景德(1004-1007)至大观(1107-1110),足足相隔一个世纪,嘉州郡民如此热情拥载慎从后人来郡,可想其德政高行影响之深远。郡志称“慎从所至,有德于民”,再知漳州时,郡人夹道欢呼曰:“吾父复来矣!”,感人至深。
应当指出,方慎从此诗所言“子孙”,并非实指方氏后裔,而是广义上的后世人;他亦不可能预见后代有人会入仕,并有机会来蜀视事。方僖嘉州之行,纯属所谓历史上常见的那种“惊人的相似之处”。郡志所谓“前言如券(契约)”,实属附会。但从中反映嘉州郡民,对真心实意为民谋利的“父母官”之感恩载德。由此看来,评价官员政绩,不在于在位时的动听颂歌,而是离 任后民众的心语。诚哉,“政声人走后”!民众最卑视的,就是那些“口惠而实不至”的江湖术士与伪君子们。
种植荔枝何尝不是如此。吴应逵《岭南荔枝谱》引《广东新语》称:“湛文简公(广东增城人湛若水,官至南京礼、史、兵三部尚书、谥lsquo;文简rsquo;),昔从枫亭(今属福建仙游县)怀核以归,所谓lsquo;尚书怀rsquo;者也”。又引崔弼《荔枝词注》:“增城白岗沙一带,二十余里无非荔枝,谓之lsquo;尚书怀rsquo;”。荔民以官号命名其为家乡所引种的荔枝佳品,乃是最朴实、最久远、最有意义的歌功颂德。有人称,lsquo;尚书怀rsquo;即增城挂绿荔枝之祖本。如今,已成为驰名中外的荔枝品种,在近年一次拍卖会上,竟然拍了一颗五十五万五千元的天价。 (阮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