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家”出自《礼记》的《礼运》篇。原文是:“今大道既稳,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lsquo;小康rsquo;。”
家是什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我们的汉字很有趣,“家”竟然是宝盖头下一只猪,有一定 的私有财产。否则,一无所有,也就没有这个家了。而且,国家法律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只要以力致富,生财有道,不犯法,甭说一只猪,就是拥有一只金猪,也会同样受到保护。与此同时,历史学家还会把理财卓绝者载入史册,让他们流芳百世。在《史记》里,陶朱、孔子的学生子贡等的业绩全被记载了,就是例证。这就是说,天下为家,首先就要做到“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决不是少数人称王称霸,谋财害命,许多人被逼得走投无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苦不堪言。这也是实现小康生活的前提。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天下为家”和今天的歌词“我们有个家,名字叫中国”是一样的情调,强调社会和谐,家家安居乐业,否则,她哪能是个家?!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天下为家,是以“家”来比喻“天下”,和常见的“以校为家”、“以厂为家”之类的说法差不多,提倡人们以爱家之心去爱学校、爱工厂、爱天下,搞好本职工作。这是实现小康中各人应有的原则立场和奉献精神。从“xx为家”中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倡导对后人深远的影响。
家庭一旦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妻不妻,那就面临衰败,老人小孩就会陷入无依无靠的困境。天下一旦君不君、臣不臣、民不民,社会动荡就要接踵而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天下比家庭更加重要。谁都知道,社会一旦陷入严重政治危机,那家庭再和睦也是兴不起来的。这也是解开孔子等关心天下安危之谜的答案。
其三,孔子高度重视以法治国,他指出:“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智),以功为己。”孔子所述的“礼义”就是那时的政治制度,那时的法律。这样做,谋求的是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优秀人才得到重用,受到尊敬,人们勇于建功立业。只有这样,历史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其四,孔子认为,实现小康还要在斗争中注意选拔人才,实行选举制,不断加强中央和地方政权建设,做到“君君,臣臣”,以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孔子推崇“六君子 ”,说他们有五条共同的优秀品质:1.谨于礼。古代中国君、臣、民的指导思想是礼。谨于礼,就是忠于礼,不折不扣照礼办事。2.著其义,谓他们能坚持原则,富于正义感,不怕邪恶。3.考其信,著有过。谓他们坚持诚信,经常自省,一有差错,及时纠正,勇于承担责任,决不文过饰非。4.刑仁讲让。谓他们施仁政,讲谦让,既爱民,又爱同事。5.示民有常。谓他们爱人民,向民众颁发的政令,重视参考以往常规,坚持爱民富民政策,注意减轻赋役负担,所以,六君子得人心。
从一家发展到以邑为家,把成千上万家的意志给统一了,是一大进步;从邑为家到天下为家,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给统一了,那是更大的进步。旧方志称县令为父母官,就因为其中不少人以邑为家,拿爱子女之心去爱一邑之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中可以看出,在古代,为了实现天下大治,人们还寄县令于厚望,否则就不会那样亲热地称呼他们。所以,孔子“天下为家”的论述实实在在吸引人,许多仁人志士还勇于实践,为“天下”这个大家建功立业,但是,他们的努力有时却往往被某些突如其来的事件给砸了。例如,618年唐朝建立后,经过几代人的长期努力,到玄宗统治前期终于出现了“开元盛世”局面,但却好日子不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等接踵而至。唐人看到的不是“小康”,而是社会动乱不止,直到唐朝的灭亡。 (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