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伏虎祖师
【发布日期:2009-12-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晚唐时期,祖籍涵江黄巷的高僧妙应禅师得法返乡,立志振兴莆田佛教,致力建造山寺殿宇。他孤身栖隐于凤凰山石室岩龙舌石下的洞穴中,参禅潜修,苦心深造,并随缘为远近僧俗百姓点穴治病,普救众生,妙手灵应。
一个寒冬的夜晚,妙应正在洞中坐禅。忽然,两只老虎闯进去,张牙舞爪,扰乱禅心。妙应发觉后,不慌不忙地举起随身所带的竹杖,对着猛虎上下左右挥舞。老虎见了,竟然埋下头来,伏地不动,不再逞凶肆虐了。妙应看到猛虎已被制伏,便认真地对虎说法,耐心启发它们的悟性。天亮以后,两只老虎乖乖地厮守在洞口,驯顺如看家的牲口;妙应出行时,二虎都跟随在后面,伺候佛法无边的师父。因此,世人都称妙应为“伏虎祖师”。
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妙应33岁时,着手四出募缘,在龙舌石右前兴建“石室岩精舍”,供奉佛祖,初名“石室岩”;北宋时,朝廷赐额“妙应寺”,里人方左钅戊于寺前石阶路旁的巨石上,摩崖题刻了“伏虎岩”三字篆体石碑,每字高一尺有余,古朴浑厚,风骨遒劲,至今尚在,引人注目。
妙应40岁时,父母相继亡故。他与出家传禅的兄弟崇精共议,先将父母安葬在家宅东边的山丘上,矗立墓碑以纪念;又舍弃祖上所遗下的俗宅,改建为寺宇,初名“塔院”,五代时改为“国欢院”。寺貌巍峨,殿宇壮观,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四十余年的历史。后人称该处地名为“国欢坡”。
此后,妙应长老行踪不定,随时更换禅修的岩点,先后在灵云岩、紫霄岩和辟支岩等洞穴栖隐;每次移居岩洞时,他总是竹杖随身,骑虎往来,出入颇为方便。
唐咸通年间,妙应在紫霄山上主持创建了“迎福寺”,名声在西天尾、梧塘、江口、涵江一带越来越大。其后又筹资建造囊山寺,初为“伏虎庵”,后扩建为“延福院”;光启二年(公元886年)闽王王审知奏请朝廷赐额“囊山慈寿寺”,伏虎祖师名扬海内外,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在囊山建寺期间,他还应邀主持南山广化寺(时名灵岩寺)山门的构筑工程,精心设计,严格施工,使广化寺成为莆、仙第一丛林,名震八闽。凡外劝化募缘、备办材料、处理杂务等,都由二虎相随并负载囊袋,以盛各地施主所舍财物等。
囊山寺前,原来有一条当年妙应祖师骑虎涉渡过的溪流,称为虎溪;溪岸边有一块刻着刚劲楷书“虎石”二个大字的碑碣,相传这是妙应用竹杖在石上写成的,后人在此处建立了一座“虎溪亭”以示纪念。
在涵江“孝义社”附近,当年妙应长老骑虎募捐、采购货物时系虎的地方,信徒们盖起一座“妙应堂”;渭庄紫霄迎福寺佛厅的东厢房,奉祀妙应禅师,旁边蹲着一只泥塑老虎。这些建造,都是为了永远纪念一心弘扬佛教、普建寺宇的伏虎祖师——黄妙应。(口述:杨美煊 整理:黄秀峰)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