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魏国理财高手李悝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名列第十名,是战国初期著名的“王者师”,魏文侯是他最得意的门生。魏文侯当政时,不忘老师“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教导,挑选李悝为相,进行改革。李悝是著名的理财高手,“尽地力之教”、“平籴法”就是他发明的。
“尽地力之教”尊重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农民“治田勤谨”,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种田的积极性,以进一步发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其具体措施:规定每亩田地的标准产量为一石五斗,要求农民尽力耕作,达到每亩增收三斗;同时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谨防某种作物发生病虫害;要努力耕作,勤于除草,收获时加紧抢收,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土地植树种桑,多种瓜果蔬菜。在战国时,每个农户一般有五个人,种田100亩。农业税什一。实行“尽地力之教”,可使每户农民岁收粮食由150石增加到180石,上缴的农业税由15石增加到18石,即“达标”之后,农民每年收入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比往年多收27石。与此同时,国家又可增加财政收入和粮食储备,这对魏国称雄天下的大业来说,无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称得上是足食“答卷”的上品。
“平籴法”的核心是平抑市场粮价,“使民无伤而农益劝”,即使城市居民不因粮商高抬时价而受损伤,使农民多打粮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其办法是国家加强对粮食的储存,根据每年农业收成的好坏,来决定国家对粮食收购的具体数额。与此同时,重视受灾之年粮食的销售,按合理价格出售,做到农民和市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双方利益都得到保护,以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由于“平籴法”重视农业,扶助工商,“行之魏国,国以富强”,所以为后来的政治家们所重视。
为了取信于民,李悝还制定《法经》,让各地办案公平、公正,有章可循。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集春秋后期各国立法之大成,对后世影响大。商鞅入秦,帮助秦孝公变法,就是带着这部法经去的。后来的《秦律》、《汉律》,都是在这部《法经》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补充而成的。
之四、“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白圭
白圭,周国人。在魏文侯时,李悝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世变,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所以,丰收之年谷贱,他就取谷,给予丝漆;茧出,取蚕丝,给予谷物。太阴在卯,农业五谷丰登;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有水。至酉,丰收;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积贮量倍增。欲长钱,取下谷;想多打粮,长石斗,取上种。平时生活,能簿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所雇佣的穷人同甘共苦。办事,争分夺秒,趋时如猛兽挚鸟之发。所以,他说:“吾治生产,象伊尹、吕尚出谋,孙武用兵,商鞅执法那样,三者融为一体,缺一不可。所以,其智要是不足随机应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后人尊白圭为治生祖。
百圭的理财有个特色,关键在把握“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适度,首先是要行仁,才能爱护物资。丰收年每亩多收三五斗,市场谷贱,商家谁也不敢存放粮食,纷纷丢弃,白圭则相反,取来!用合理的价格给人家交换,用蚕丝换谷物。茧出,正是青黄不接时候,他又用谷物来换取蚕丝。这样做,称得上是助农、支农!而且争分夺秒,趋时如猛兽挚鸟之发,办事效率高。其次是善于动脑筋,有计策。三是敢打敢拼,有魄力,孙武用兵,商鞅执法,都是如此,犹豫不决,那是办不成大事的。
论生活作风,白圭称得上是商界楷模。这位治生祖平常生活上艰苦朴素,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打工者同甘共苦,实实在在不简单。 (续完)(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