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在这里,孔子把人生的三大行为提到了修身养性、治国安民的高度,不能不引起后人的重视。
但是对于孔子的人生三大行,《四书集注》却说:“愚者自是而不求,自私者徇人欲而忘反,懦者甘为人下而不辞。故好学非知,然足以破愚;力行非仁,然足以忘私;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在这里,朱熹并没有把“近乎”弄清楚,而且“好学”与“智”、“力行”与“仁”、“知耻”与“勇”,各各二者有何关系,他也没有下功夫找出来,所以,他的注释好像在玩文字游戏,说来说去并没有把话说清楚。孔子的人生三大行有何重大意义,他不仅说不出来,反而还把人家给淡化了。
“近”的反义词是“远”。“好学近乎知”,显然说的是求智的方法。这好像要到河的对岸去,路有几条,有的远,有的近,供人选择。在没有桥梁的时候,其中最理想的当然是行舟,有了它,等于有了捷径。仁智勇也是这样,高贵品质,智慧超群,身强体壮,勇冠三军,人之所欲也。但是,三者却不能生而有之,要拥有就要经过自己长期的努力。而且还要方法得当。方法不对,就有可能背道而驰,一无所得,事与愿违。所以孔子说:“好学是求智之舟,力行是求仁之舟,知耻是求勇之舟。”例如胆小怕事的人往往体弱多病。找到原因后知耻,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到头来也勇冠三军,终于昂首挺胸,有了笑容。所以,知耻不是勇,而是求勇之舟,贯穿着知耻者从低头到昂首挺胸的整个过程。
好学、力行、知耻三者,各有所侧重。好学强调真心实意,不是三心两意、半心半意,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持之以恒,学而不厌;力行则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真抓实干,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付诸于行动,下大力气做,创造条件实现;知耻则是强调自重、自尊、自律,要有自知之明,不甘落后之心,不要做井底之蛙,妄自尊大,厚颜无耻。所以,孔子的人生三大行对于攀登仁智勇高峰者来说,无疑是指明了正确的途径。
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人生三大行还经得起历史实践的反复检验。例如知耻,有了它,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去争取顺利;没有了它,刘备的儿子乐不思蜀,不学无术,精神麻木,甘为阶下囚!知耻于国于民于己于人,竟然是如此严峻:顺之者昌,逆之者败。所以孔夫子把它和好学、力行一起作为人生三大行,一一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去攀登仁智勇的最高峰。 (林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