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翻卷诗书,竟然发现古代众多文人墨客皆曾“为蚊所困”,并留下了一首首与蚊子相关的诗词,细细读来,倒也不乏情趣。
庄子在《天运篇》中写出了被蚊子叮咬后,夜不能寐的无奈:“蚊虫噆肤,则通宵不寐矣。”晋朝人傅选则通过《蚊赋》:“餐肤体以疗饥,妨农功于南亩,废女工于杼机。”表达自己对蚊子的愤怒之情。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咏蚊》一诗中用“饱似樱颗重,饥如柳絮轻”一句描写了雌蚊吸血后的状态,作者以樱桃形容吸饱血的蚊子,可谓形象至极。为什么雄蚊不吸血而雌蚊吸血呢?北宋诗人梅尧臣在《聚蚊》一诗中给出了答案:“利吻竟相侵,饮血自求益。”原来,雌蚊吸血是为了从血中获取营养,从而育卵,以便繁衍后代。
对付蚊子,古人可谓想尽了办法。陆游在《熏蚊效宛陵先生体》中表明了自己灭蚊的态度:“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在渺小的蚊子面前,尽管用尽了烧艾草、燃蚊香、钻蚊帐、撒蚊药等各种办法,可蚊子家族从来不曾成为濒危生物。蚊子讨厌,古人对待它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如果说,陆游的办法是主动防御,那么清代诗人袁枚则提倡使其自生自灭,有诗为证:“白鸟(即蚊子)秋何急,营营若有寻。贪官回首日,刺客暮年心。附燰还依帐,愁寒更苦吟。怜他小虫豸,也有去来今。”
在古代,有些诗人是“为蚊而文”,但也有不少诗人“借蚊喻人”。方孝孺在《蚊对》中借蚊子批判了剥削阶级残害同胞的罪行,把他们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今有同类者,啜粟而饮汤。”明朝人陈大成,屡受奸邪小人的欺侮,生活很不如意,他愤而写了一首《咒蚊》诗:“白鸟向炎时,营营应苦饥。进身因暮夜,得志入帘帷。嘘吸吾方困,飞扬汝自嬉。西风一朝至,萧索竟安之。”是说,蚊子趁人之困,吸人之血,一旦得志便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岂不知好梦不长,一挨秋凉它就死到临头了。诗人哪里是在诅咒蚊子,分明在痛斥那些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
漫卷诗书间,那小小的飞虫竟在千年的古韵中立体丰满起来。 (张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