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古代的图书馆
【发布日期:2012-11-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众所周知,图书馆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图书馆已经很常见了,那么古代的图书馆是什么样子呢?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我国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图书馆了,《尚书·多土》中有这样的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在古代,就是“书”的意思,“典”字,其形象是人捧着书的样子,代指管理书籍的人,由此可知,在殷商时代就有管理图书馆的人了,也就是说那时就有图书馆了。到了周代,就有了专门管理图书的机构和官员,周代的藏书机构叫“藏室”,据《史记》上记述,老子就当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即国家图书馆馆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咸阳的阿房宫设立了专门的藏书机构,并任命了专职管理图书的官员,叫“御史”。刘邦得天下后,为了弥补始皇焚书坑儒造成的损失,令萧何收集了秦朝官方所藏的图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图书馆——石渠阁,以后又建立了天禄阁,到武帝时代,宫廷内外都设有藏书处,“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东汉时期,设立了当时最大的国家图书馆兰台,设专职管理官员,称校书郎,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就曾任“兰台史令”。到了隋朝,因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带动了图书业的发展,隋文帝杨坚曾下诏求书,并建东都观文殿收藏图书。唐代的经济文化都很发达,更促进了图书出版业的繁荣,设立了很多著名的图书馆,如弘文馆、崇文馆等,史学家刘知几就曾任崇文馆学士。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图书出版量不断增加,对图书的收藏管理工作也更加系统化,除保留了五代时留下的史馆、昭文馆、集贤馆外,还增加了用于宫廷藏书的“秘阁”,合称“四馆”,后来,又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馆为基础建立了崇文馆,欧阳修就曾担任过崇文馆的“馆阁校勘”一职。元朝虽然是异族入主中原,对汉文化不重视,但还是设立了崇文馆等图书馆用来保存书籍。明清两代,对图书的收藏管理工作也极为重视,设立了文渊阁等皇家图书馆,清代除了在内阁、翰林院、国子监收藏图书外,《四库全书》编成后,还专门在北京等地修建了专门收藏其书的“七阁”,包括文渊阁、文津、文源、文朔、文宋、文汇、文澜,分别收藏《四库全书》。1904年,是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就在这一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成立,创办人是徐树兰,是仿效西方国家的管理方式创办的,也是在这一年,我国第一所由官方创办的公共图书馆——湖北图书馆成立,“图书馆”一词开始正式启用。1910年,清政府成立了京师图书馆,后来发展成为北京图书馆。
除了以上的官办图书馆外,民间还涌现了很多私人藏书院,比较著名的如宋代的白鹿洞、岳麓、庆天、石鼓等书院,以及明代毛子晋的汲古阁等。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关于图书管理方面的学科也应运而生,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西汉刘向曾奉命对天禄阁的藏书进行整理,写出了内容提要,他过世后,其子刘歆在他整理的基础上编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藏书目录《七略》。东汉时期,史学家班超在任兰台史令期间,编成了我国第一部“书志学”——《汉书艺文志》,这部书对图书管理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后世称“不通《汉书艺文志》,不可读天下书。”三国时期,魏国秘书郎郑默编辑了《中经》一书,开创了图书分类上的“四分法”。晋著作郎李充编辑了《四部目录》一书,开创了经、史、子、集四分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图书馆的发展,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方面的发展高度,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早在殷商时期,中华民族就有了图书馆的雏形,说明那时的统治者就已经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饱经劫难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由此可见图书馆在文化发展史的重要作用。 (唐宝民)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