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已至,炎炎烈日炙烤着大地和人们的身心。好在如今科技发达,我们有电扇、空调、电冰箱、冰激凌、藿香正气水陪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酷暑,那么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熬过炎炎夏日的呢?
摇风引清凉
“摇风”就是古时候的扇子,它还有一个更雅致的别号叫“凉友”,正所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古时的扇子大多用竹子编成,也有一些文人墨客喜欢用纸折扇,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增雅趣。汉代曾出现过一种“七轮扇”的纳凉器具,《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匠丁缓做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它的吹风原理想必是利用叶轮的旋转形成风源,即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凉风,得到“满堂寒颤”的效果,不过摇动手柄的那位仁兄可就有点惨了,肯定是汗流浃背。
冰块和冷饮
如今我们过夏天时可以吃到各式各样的冷饮,其实古人也有自己的冷饮。大约在商周时期,富贵人家就开始在冬天采集冰块,然后挖一个深地窖,把冰贮藏起来,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用。湖北曾出土一件战国时期的“铜冰鉴”,据说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箱体内采用铅或锡,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放入冰块可以使温度下降,用来冰镇食物,箱底的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箱盖上设有透气孔,排出的冷气还能起到“空调”的功效。唐代时出现了专业的“冰商”,他们冬天藏冰,夏天拿出来卖。不过冰块储藏的成本很高,价格不菲,平民百姓们大多是把西瓜、葡萄等水果放到清凉的井水中浸泡降温,还会煮些酸梅汤、绿豆汤来解暑。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情有独钟,这种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块调制而成。据说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忽必烈赏赐,尝到了“冰酪”。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方法带回欧洲,改良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凉屋和凉棚
古时候的皇宫和达官贵人通常都会建造凉屋或凉棚度暑。“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送入屋中,或者建造“人工瀑布”,在屋中造一个水池,然后用水车把池水运到屋顶,水流再从屋顶冲入水池中,循环往复来达到降温的效果。此外还可以搭凉棚,在宫殿顶上或院子里搭个棚子来遮蔽阳光。工匠们用圆木作为支架,搭好后在上边铺上苇席,并用绳子捆扎好。今天的故宫还收藏有“长春宫凉棚烫样”。
普通老百姓们的避暑方式就是亲近山水,享受“天然凉棚”的舒畅和乐趣,夏天山中气温较低,天热时人们常常会到山中避暑,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嘛。人们也常常游泳或泛舟湖面,纳凉游玩一举两得,既经济实惠,又环保低碳。
瓷枕和竹枕
南宋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有云:“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里面提到的玉枕就是一种青白釉瓷枕。这种瓷枕的枕面施有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在上面非常凉快。此外,竹枕也特别受欢迎,竹子具有天然的清凉品性,在闷热的房间里,躺在竹枕上,头脑都觉得清醒不少,使人浑身舒畅。
俗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古代先贤们亦深知“烦夏莫如赏夏”的道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那种“散热由心静”的境界也实在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或许,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来度过盛夏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