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个尚书,姓郑,一向俭朴持家。有一天,他有个远亲来拜见他,是他的一个远房侄孙,是个种地的农民,郑尚书见他穿着很朴素,就问他想要什么,那个侄孙说:“我想在您这里谋个差事做做。”郑尚书见他人很朴实,就答应了他,准备为他写封推荐信,安排他到下面当差。几天以后,他和那个侄孙一起吃饭,吃的是饼,发现那个侄孙吃的时候,把饼皮都扔掉了。郑尚书心想:“为什么外表与内心,相差这么远呢?以为他穿着朴素,一定知道世事的艰难,哪料到他比富家公子还会浪费,这样的人哪能当好差呢!”于是就亲手把侄孙扔掉的饼皮捡起来自己吃掉,送了一些财物给那个侄孙,打发他回家了。
无独有偶,一代名臣曾国藩也遇到了一件特别相似的事,清人易宗夔在《新世说》中记载了这件一事:曾国藩驻军安庆的时候,他的一个亲戚来投奔他,打算在他这找点事做,曾国藩就留下了他,准备日后给他一份差事。一个多月以后的一天,两个人在一起吃饭,饭里有一粒稗子,那个亲戚就把稗子挑出来扔到了地上,然后才吃那碗饭。曾国藩看到以后,就给他准备路费,打发他回家。那个亲戚就问曾国藩为什么打发自己走,曾国藩说:“你平时不富裕,又没有在外面作过客,放弃种田来我军营才一个多月,吃饭的时候就把稗子挑掉了才肯吃,我担心你将来见异思迁,反而使自己受了拖累。”从吃饭挑稗子这样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上,就由小见大、由近及远地看出这个人有见异思迁的趋向,曾国藩对人的观察力非常人可比,他日后为官能做到那么大的成就,和他擅长观察人有很大关系。
通过阅读上面两个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两个启发:一是打算用一个人的时候,要善于从细微之处洞察人性,在用人才方面把好关,为将来负责;二是一个人,不仅仅在大事上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小事上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否则就会因小失大,断送自己的前途。 (唐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