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陶渊明的归意(下)
【发布日期:2013-08-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在陶渊明的田园之路上,“归”的入口过于狭小,只容他一人过往,而“归”的世界本身又极为旷大,满足其神游万里的愿望。心灵的田园是诗意的,现实中的田园却宁静与寂寥并存,亲切与贫饥同在。正因为诗人亲身躬耕,所以他知晓农作之苦,稼穑之劳,隐居生活的不如意时有发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农作物欠收之忧,偶降火灾之悲,乃至乞食之伤,天灾人祸皆至,这些基本的物质生活困扰尚不能解决,横门之乐必定来自心灵世界的富足。而世事变幻莫测,《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荣木》:“徂年既流,业不增旧。”人间生死轮回亦各有命,自己流年飞逝却无法把握,精神彷徨之苦亦不能排解。
归是一种选择,归隐田园是一种选择,归往心灵的田园也是一种选择。如果陶渊明安于田地躬耕,隐没他的诗情,他只能是个农夫。将现实生活的苦难消解为心灵田园的牧歌,这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消解苦难,是诗人归隐田园的方式。《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大雪掩盖柴门,诗人困于家中,在诸多窘迫面前,昔日的美妙虚室如今只能用空宇来代替,清琴浊酒之乐亦提不起兴致。“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而真意犹存,心相契合,足以支撑一片诗意的天空。
田园中的生活环境极为单纯,诗歌中的意象亦简单明了,而境界阔大悠远,诗味缠绵醇厚。《归鸟》一诗见林中鸟,想心中事,“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诗人化身为鸟,体验它的自由和快乐,“岂思天路,欣反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诗人在按照一只鸟的生活方式幻化自我的田园世界,希望获得一份安宁和恬静。《和郭主簿二首》描写日常起居环境,风从林入,书琴于前,弱子嬉戏,“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明净的意象因诗味的延长增加空间感和时间感,作者带同读者归往一个诗意的田园。
现世的痛苦永远无法清除,而只能暂时消解。选择一种诗意的想象方式,是对自然人性的尊重,也是面对苦难无能为力的屈服。在“归”的问题上,陶渊明本人有多种描述,既表达对生存的肯定,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又感慨命运莫测之伤。《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道”是得道之道,道路之道,强调归的方向性。《归园田居·其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类似庄子所言“大归”,身与形俱灭,一切归于空无,表达归的结果,无论选择怎样的归途,最后的目的地皆为空无。正是明白绝望之所以为绝望的道理,所以才要尽情享受当下的生活,选择诗意地栖居。
从一般意义上说,陶渊明归往现实中的田园,一个让他体验自由与逍遥的现实媒介;从文本阅读角度看,陶渊明所归之处是心灵世界的田园,经老庄淘洗过的诗意天地;从终极意义方面讲,陶渊明乃至世间人人皆归向空无,这是大道运行不可逆转的法则。因此,当下的意义显得极为重要,陶渊明的归乡思想为世人提供精神栖居的方向,自晋代以后归陶称为一种理想,在后世文人的诗书中频频出现代表自己的生活理想,而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也再现了陶渊明。所以鲁迅感慨,“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阅读是一种精神狂欢,若能领会陶渊明诗歌中的古意真味,对任何人而言未尝不是一种心灵归乡,这也是陶渊明带给我们今人的意义。 (贾冬梅)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