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以外,古厝里有许多熟悉构件一直记忆犹新,诸如斗拱、雀替、柱础、瓦当、红瓦、美人靠、天井等等。古厝斗拱最为艺术。大厝身木柱上方斗与拱交错,是一个琳琅满目的木雕艺术世界。古厝柱础最令人浮想联翩。古时,为了使落地屋柱不至于潮湿腐烂,建造时都在柱脚上特地添上一块大石墩,起防潮作用,即柱础。而莲花瓣覆盆式柱础上会雕刻着各种吉祥浮雕,图案简洁,栩栩如生,凸出部分多少年来被好奇的小孩摸得滑溜。古厝瓦当最富有诗意。每当下雨,瓦当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瓦当俗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起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当”有圆形、半圆形之分,以动物形象纹饰居多,图案优美,又善变化,为精致艺品。古厝红瓦铺设密集。古厝屋顶红瓦有着其他古厝无法比拟的难得一见的密不透缝,可防水、大风,而仰合瓦造型更显美观。古厝“美人靠”是女人的专利。当目光辗转至大厝东西外侧凸出部分,作为日常憩息、瞭望的“美人靠”特别吸引人,“美人靠”学名“鹅颈椅”,因向外探出靠背弯曲似鹅颈,故名。那个聚少离多的年代,忙碌了一天,家庭主妇也许都会靠在上面遥望皎洁月光,遥思远在南洋的丈夫,这时“天涯同一轮明月”,不知引发了多少的乡思。古厝天井最为悠古。说起古厝,一般都会联想到黑洞洞的天井。天井是照屋为了采光而开设的,古天井似乎成为古厝的一个象征符号,它有一种穿透时空的深邃感。古厝材质福州杉最为珍贵。衬托祠堂威仪的门口木柱子采用的便是整棵福州杉,须成年男子一人双手合抱才能合拢,足见其价值。木头大扇门至今还采用长状“腰钩”(钥匙)开门,族里居住的老者出门还会将“腰钩”别在裤腰间,携带起来不太方便,但是心里踏实。古厝石臼最为鲜活。舂米用的大石臼现如今都闲置在正大门后,早期逢年过节少不了它,族里家庭妇女们排队围着它舂米,一个脚踏、一个扫粉,妯娌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古厝还是农具仓库。这里留有农耕时代的痕迹,戽桶、谷桶、打谷机、牛担、犁、耙、水车、小斗、秧盆hellip;hellip;这些都是农耕时代农用工具,乡下人必备家当,有的是解放前代代传下来,有的是解放后陆续订购,想当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喊号阵阵,挥汗如雨,那是一段峥嵘的岁月。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农具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从堆积的农具身上仍能看到农耕时代族人集体耕种的忙碌身影。回溯旧时光,上世纪60年代初,那是一个饥荒年代,那是一段十分艰难的岁月,饥荒时常常以龙眼核充饥,许多人因食用龙眼核肚胀而亡,这一沉重的话题族里老者经常提起。
听族里老人说,蔡家古厝早期先后20多人为了谋生抱团下南洋,一起赚“藩钱”,他们“相牵邀”去印尼,通常叔侄传帮带。叔教给侄的,不仅是谋生的本领,还有做人的道理。到了印尼,他们大多先从修理自行车小本生意做起,后从事布匹、汽车配件批发,他们一直秉承祖先遗训,“勤勤做、俭俭食”,低调做事不张扬,为人诚实守信用,他们身上就是有着“身揣一趟路费,赤足走遍天下”的果敢精神。后来,脚跟站稳了,生意也越做越大,开始经营船舶,渐渐地,在印尼也拥有自己的一片天。飘洋过海起早摸黑赚钱,起初是为生活而奔波,到了一定时期,就开始着想如何翻盖祖屋,“起大厝”光宗耀祖了,哪怕是倾其一生奋斗也在所不惜。他们身在印尼,心念故里。那个年代能盖“七间厢”大厝算是有钱人家,名噪一时,红砖大厝成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当时,人们都会以其作为标志性建筑,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新厝里”,其“新”字是针对当时的旧厝而言的,在当时,其标杆意义可与现如今的正荣时代广场、万达广场等相媲美,“新厝里”,民国初期梅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梧塘一带少有的建筑奇葩。“树高千尺不忘根。”几十年来,但凡家乡公益事业需要财力支持,他们都乐意报效,为桑梓作出了诸多贡献。这里留下他们童年太多美好的记忆,他们与古厝有着不解之缘。每次白发省亲都会到古厝走走看看,有时站在古天井下,望着天井外的深邃天空遐思许久,似乎在追逐流逝的岁月。
据了解,莆田至今分布着不少保存完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砖建筑,它们乃闽系红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集中于民国初期建成,而梅岭“新厝里”则是其中一座十分独特而且保持完好的古建筑。古色古香,文化底蕴丰厚,是一道不可再生的人文景观。
回忆起与古厝有关的点点滴滴,情感的闸门再次打开,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生于斯,长于斯,耕于斯,读于斯,这份情缘,怎不令我牵肠挂肚。古厝,逐渐湮没于历史尘埃中。先人安在?也许在茫茫苍穹俯视着?一个家族的磨难史、发展史足可写就一部厚重书稿,它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是我人生最温暖的回忆。 (蔡建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