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银华 张碧华
新县镇地处莆田东北部山区,距市区51公里,北接大洋乡,南连萩芦镇,西邻庄边镇,东与福清市东张镇交界。
新县镇旧名湘溪,公元979年兴化置县,县治原设在今仙游县游洋,后因虎患频仍、人口减少,元·皇庆二年(1313)兴化县治迁至广业里湘溪,即今莆田市新县镇,“新县”之名由此而始。传说这还与当时兴化县邑令达鲁花赤(蒙族)的家事有关。
元·皇庆元年,兴化县邑令达鲁花赤的掌上明珠小女儿出嫁,夫人以汉俗让小姐穿上红衣服,当新娘坐着红轿走到半路时,不幸路遇一只白虎,众人害怕躲在路边树丛中,由于小姐身着红装显眼,躲闪不及,被白虎所叼。达鲁花赤悲痛不已,以虎患频仍、地窄人稀等原因上奏朝廷,于元·皇庆二年迁县治至广业里湘溪。从此人们就把湘溪称为“新县”。这些山区的妇女也吸取了达鲁花赤嫁女的教训,结婚时新娘不穿红装,而改成为近似草木颜色的蓝装,称为山蓝。新娘出嫁时坐的红轿也改成扎花的花轿,在花轿前还要挂上一块染红的猪肉,以避白虎伤害。这种婚俗一直保留至今。
新县镇历史悠久,是兴化县县治所在地,历史上人才辈出。据《选举志》称宋登进士者九十余人,诸科、特奏名四十余人,童子科四人,宏词科一人。它还创出了诸多莆田历史第一。
莆田第一位进士是新县白鹤山金鲤,唐·武德三年(620)进士。莆田第一位武状元是祖居新县泗洋的薛奕,宋·熙宁九年(1076)丙辰科武状元。有莆田第一位以状元出身官居宰相的三朝元老郑侨,还有第一位以山林穷儒身份开创中国历史几个第一的宋代伟大史学家郑樵。
郑樵,字渔仲,16岁那年因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为了替父守孝,更为了不中断学业,郑樵在新县夹漈草堂整整隐居苦读了30年,认真研究历史、天文、地理、生物、语言文字等各方面学问,写下了“集天下书于一书”的《通志》五百卷,把史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他以一个山林穷儒的身份开创了中国历史几个第一:第一个强调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一样重要;第一个提倡知识分子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第一个发出“《诗》《书》为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口号;第一个倡议建立翻译学,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和传播中华文明hellip;hellip;
三十年力学不下山度量包罗天地,五百部著作曾诣阙精神贯彻古今。郑樵以一个山林穷儒,在乱世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其崇高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真是高山仰止。正如当代史学家吕振羽的赞美诗句:“史通莆郑著新编,门类略析脉络全。食货艺文颠主次,古今通变叙禅缘。敢提疑伪同知己,忍摭传闻近史迁。未若船山阐理势,广搜博引仰莆田。”
新县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更蕴含着许多逸闻趣事,郑侨娶妻就是其中之一。
传说郑侨自幼聪慧,少年时就能咏诗作对,在郑厚、郑樵的影响下,博览群书,才学日进。郑侨非同凡响的才华气质被兴化县尉所看重,他认定郑侨将来必成大器,于是让人牵线搭桥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郑侨。
宋·乾道五年(1169)郑侨入京应试得中状元。郑侨高中后,衣锦还乡,回家探亲。当郑侨走在回乡的路上,这时兴化县尉已死,其妻子、女儿护送县尉的灵柩回乡安葬。他们在路上巧遇鸣锣开道、浩浩荡荡的郑侨官轿。县尉的妻子和女儿认为自己家道中落,此时不比彼时,想避开郑侨。郑侨获知情况后,主动迎上前去,并在途中设奠吊祭县尉,言辞恳切,声泪俱下。县尉妻女十分感动。但当郑侨亲自向她们求婚时,县尉夫人推辞说:“先夫虽有此约,但你现在是状元,我家境如此,还请另择高门吧!”郑侨深念县尉当年垂爱之情,不改初衷,不负所约,执意要履行婚约。县尉夫人目睹郑侨如此诚恳,就答应了。郑侨高兴异常,请店主人做媒,送过聘礼,订下亲事,不久,迎娶县尉女儿为妻,成就美好姻缘。人们纷纷赞扬县尉好眼力,生前替女儿相中了一位状元佳婿。状元不改初衷、不负婚约、半路娶妻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广为流传。
明·正统十三年(1448)裁撤兴化县,新县归莆田县辖。
冷冷夹漈水,谡谡长松风。随着兴化县的裁撤,作为兴化县县治的新县也随着历史变迁退出政治文化中心。但它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却为世人展示了新县这一地名昔日的丰采,为我们演绎了一幅优美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