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琼 詹海伟 陈丽君
蔡昊/摄
詹海伟/摄
日前,一年一度的非遗民俗文化活动——“送王船”在城厢区灵川镇东进村东汾五帝祖庙广场上火热上演。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庙埕上笙歌悠扬,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一片。
“送王船”也称“烧王船”“祭王船”等,是沿海先民在明代创造的抚慰、祭祀海难遇难者的仪式,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寄托了人们避灾、祈福、平安等诸多美好愿望。该习俗包括糊船、祭船、化船等,其中以化船(即“烧王船”)为高潮,是一场“海洋文化的狂欢节”。
当天傍晚,活动进入高潮。一艘高大精美的纸扎王船被抬到庙埕中央,其上写着“钦命瘟部司”“代天巡狩”等字样,庄严神秘。在一阵惊天动地的锣鼓声中,众人开始燃起大火烧化王船,现场火焰连天,场面尤为壮观热闹。随着最后一点火星的消失,长达4个多小时的“送王船”仪式宣告结束。
据了解,早在农历四月初一,东进村的“送王船”非遗传承人林庆森便开始制作王船。王船以杉木竹为骨架,用白纸做底,加手工色纸裱制而成。糊船作为“送王船”习俗里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集剪纸、贴花、画图、造型等于一体。
据介绍,主王船的独特之处在于王船船头,左青龙、右白虎,且有一个霸气的兽头,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威视前方。此兽首似龙非龙,似虎非虎,实为上古图腾“龙虎瑞兽”,即寓意威慑八方,也象征着勇敢无畏、祈福避灾、吉祥幸运。
东汾五帝祖庙创建于唐元和十三年(818),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以供奉民间称为天仙五皇的大帝、五帝爷、帝爷公、五福大帝、五方五老的五帝而远近闻名。庙内珍藏着5幅关于“送王船”习俗的明清古画,其上描绘了明清时期东进村“送王船”文化习俗以及当时民众的文化生活、交通、建筑等,对研究“送王船”习俗有着重要的文化参考价值。王船便是依照清代画作《五帝显圣抗海御寇》《五帝回鸾民众欢庆图》中的龙船样式制作的。
如今,东汾“送王船”习俗不再是一项简单的民俗活动,早已成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文化载体,寄寓着民间群众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海峡两岸民众共同的民俗文化,“送王船”习俗已成为一个联系闽台情谊的平台。2009年,东汾“闽台送王船”习俗,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