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银华 张碧华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hellip;hellip;”咏诵毛主席的诗词,翻开墙上的日历表,又是一年农历九月初九。每年这一天许多人都会选择扶老携幼,登高望远,以抒秋志。而我们莆田人则是回乡祭祖或到湄洲祖庙进香祭祀妈祖。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偶数定为阴数,把奇数定为阳数,阳数的“九”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两九相重,两个“极阳”相遇,日月并应,故号曰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谐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人们常在此日祭祖与倡导推行敬老爱老活动。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景公在九月九日这天,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就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吕后谋害,其身边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把宫中重阳节的活动带到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到了唐代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一书曾记载了北宋重阳节盛况。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重阳风俗依旧盛行。清乾隆皇帝曾两次在重阳节举行千叟宴,与宴者多达三千人,殿庭内外摆筵席八百桌。乾隆皇帝还曾六次在香山登山欢度重阳节。并于乾隆十一年(1746)写下《重阳日奉皇太后香山登高》诗曰:“名山初试菊花筵,九日登高古所传。扶辇不知霜巘迥,捧觞刚似夜珠圆。丹青胜处禽衔翠,紫碧堆中鹿叫烟。智者乐兼仁者寿,长承慈豫万斯年。”传说,一年重阳节,恰逢乾隆八十大寿,他在热河行宫让大臣彭元瑞撰制对联。彭领旨后望着道路两旁的松树,写了上联:“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献寿”,可是要对下联时,却冥思苦想而不得,他回行宫向其同僚征对,也无一比能相配。万般无奈,他只得将上联写好附上一信,派人星夜飞驰北京,向还在京主持编纂《四库全书》的纪晓岚求援。纪晓岚看罢,略一思索就在原信纸上写出下联:“九重天子,年年重九日塞外称觞。”写完交给来人带回热河行宫。乾隆皇帝看后大加赞赏,也成就了彭元瑞奇联、纪晓岚巧对的佳话。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自古以来就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放风筝、敬老等习俗,代代传承,经久不衰。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为老年节。
传说,太上老君生于九月九日(《岁时杂记》),而华夏各族始祖黄帝也在九月九日登遐升天。无独有偶,莆田湄洲妈祖也是这一天升天。《妈祖显圣录》载:“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天后年二十八,秋九月八日,后对家人说:lsquo;我爱清静,尘世所不乐居,明天(九日)是重阳日,我有登高的意愿,预告别期。rsquo;家人却以为重九登高是例行的事,而不知道她是将仙去的。翌晨hellip;hellip;后白日飞升走了。”
基于上述原因,莆田民众制作九层粿,一应重阳之数讨个吉利;二则敬祭妈祖升天;三则做为登山小吃,借此求得合家平安。
“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莆田民众沿袭旧俗,用米、糯米等为料磨成浆,制作九层粿。其制法是:纱布垫蒸笼之底,上第一层料,待半熟后,再上第二层,直到第九层为止。蒸熟后凉开,切成菱形,不仅外观奇特雅气,且口感滋润细腻,食之甜软适口,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初三“踏春”一样,皆是全家倾室而出,登高远眺、赏菊花、插茱萸hellip;hellip;人们对重阳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重阳节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唐·诗人李白在《九月十日即事》一诗中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此外,还有唐·王勃的“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唐·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杨衡的“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等诗句。它们为重阳佳节增添了诸多浪漫的色彩,使重阳这一传统节日历经千年,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