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 发展莆仙音乐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李尚清局长访谈
莆仙音乐与苏南吹打、河北梆子一样成为独立的一种乐种,是莆田的一个品牌,现已逐步提升为莆田的一种主流文化。那么莆仙音乐的基调是什么呢?它的发展状况如何,后备军的状况如何?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莆仙音乐专家、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尚清。
记者:李局长,您好!今年2月《海峡传统文化——中华民乐(福建)交流会暨妈祖情缘音乐会》在莆田举行,您也参与其中,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个音乐会重大的意义何在?
李局长:这次音乐会是福建省有史以来首次的民族乐团交流,规格高、规模大、名家多。我与来自台湾的30多位艺术家与福建艺术家相聚妈祖故里,共奏妈祖情缘的华美乐章。通过交流会的这个平台,弘扬我们的妈祖优秀文化,挖掘、整理、发展独具风韵的莆仙妈祖音乐,整台晚会充满着妈祖乡韵、荔乡小调、兰溪雅趣、兴化风情、江南春色等主题,充分展示古老和优美的莆仙音韵。我们还借此机会推动两岸民乐艺术家互相学习、深入切磋,共同挖掘中华民族音乐瑰宝,共同传承弘扬伟大中华文化。
记者:几十年来,您把振兴莆仙音乐视为自己的职责,您的戏曲、民族、管弦乐曲、文枕琴独奏等大多数类型的作品都洋溢着浓郁的莆仙乡土气息,如《妈祖盛会》、《湄屿潮音》、《白塘秋月》等。您为什么会以莆仙文化作为您创作这些作品的基调呢?而且我们常说,凡事都讲究创新,民族音乐的创新重点在哪呢?
李局长:我自幼受莆仙戏曲和民间音乐的熏陶,擅长吹、拉、弹、打诸类乐器。莆仙戏是中国南戏活化石,“大曲三百六,小曲七百二”,锣鼓经千余段,还蕴藏极有个性特色的十音、八乐、大鼓吹、佛教道教三教音乐、车鼓等多种类的民间民俗音乐。我上大学时就立志于推广莆田的民间音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就开始着手整理研究莆仙戏的曲牌、锣鼓经,并尝试用传统的莆仙戏音乐作素材来谱写器乐曲。还承担《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曲》、《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莆田市分卷》的主编和副主编,注意民间音乐理论的整理和挖掘,这些资料收集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为接下来的音乐创作也积累题材素材。
民族音乐的创新重点是要在吸收传统乐曲的基础上创新,既继承了传统,又能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要不断探讨研究,努力挖掘民族传统音乐的勤奋精神和所取得的成就,作曲家的创新必须牢牢扎根于本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上,要有地域性,才有民族性;只有民族性,才是世界性的。
记者:现在大家一谈到您,就会想到您组建的“天妃民族乐团”,当初您组建“福建妈祖乐府”时(原天妃民族乐团)是寄予一种什么样的希望?
李局长:为了弘扬独具风韵的莆仙音乐, 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1981年5月,我从莆仙各地选拔了数十名优秀的民乐演奏者组成乐团,组建起天妃民族乐团, 我担任艺术指导和指挥。如今我们乐团的演员个个身怀绝技,他们所用的乐器如笛管、文枕琴、八角琴、沙锣、韵锣、阴阳鼓、四胡、贝胡、老胡等都是造型独特、音色不凡的莆仙民间特有乐器,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
记者:李局长,现在您工作繁忙还一手抓创作表演,一手抓培训辅导,为大中专艺术院校和社会培养输送艺术人才。您对他们有没有什么期望?还有就是目前我们很多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学习各种乐器,你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李局长:他们现在大部分是80年代后的,是艺术大专院校毕业,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水平和技巧都不错。现在他们不仅仅技艺要进一步提高,更关键的是要把握、理解我们的乡韵,莆仙音乐、妈祖音乐的这种神韵,多体会,要保持我们的特色、保留我们的品牌。他们很迫切需要演出实践,让他们练练架。我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去学习去研究,很多东西不是我们可以教授的。孩子从小学习乐器是非常好的事情,学习艺术对孩子的心灵是一种熏陶,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应该得到放松,同时对他们也是一种品位的提升。不过孩子学习期间还是让孩子为自己的爱好学习,不要抑制他们的兴趣也不要强制他们学习不喜欢的东西。
记者:听说李局长您自幼喜欢莆仙戏,还创作了一系列戏曲作品,如《江上行》、《阿贵相亲记》等。现在莆仙戏正准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您认为,我们现阶段要做些什么来推动莆仙戏的申遗工作。您近期有没有什么新作品与大家见面。有没有想为建国60周年创作些作品。
李局长:去年8月14号,开始着手莆仙戏申报世遗的工作。2007年市政府启动了抢救保护古老剧种莆仙戏的工作,组织了众多的莆仙戏老艺人,挖掘整理抢排了几十个优秀传统的折子戏,比如:《千里送》、《胭脂铺》、《单刀赴会》、《百花公主》等。接下来我们应该加快莆仙戏剧院的建设,抓紧抢救和保护莆仙戏古老剧种,抢救和复排老艺人表演艺术,着手筹建莆仙戏博物馆,出版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抓好艺术创作的精品项目;冲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我近期将参加省政府举办的第四届艺术节,还会为建国60周年创作部分作品,并且组织策划我市下半年庆建国60周年文化系列庆祝活动。 (时报记者 吴芹芹 黄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