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古代三个海神
【发布日期:2009-04-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田古代三个海神

古代莆田人同其他地方人一样,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发生船沉人亡的惨剧,船员的安全成了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自古海洋经济发达的莆田,前后产生过三个海神——柳冕、光济王、妈祖,而且三者并存相当长时间。

第一个海神:柳冕

柳冕(约730-约B04),字敬叔,蒲州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文学家。

柳冕从文学家变为海神,可以说富有戏剧性。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时任福建观察使的柳冕以“闽中南朝放牧之地,可致牛马蕃息”为由,向朝廷奏请增设万安监牧马,得到批准。于是他在福唐(今福清)、莆田、仙游、泉州、浯洲(今金门岛)(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而成神,至今仍倍受崇拜)五地设置五个马区,从西北引进大量马匹、牛羊饲养。据宋《册府元龟》载,唐代秀屿牧区共有马5700匹、驴骡牛800头、羊3000余只。虽然万安监存在时间不长,但有力地推动了莆田畜牧业的发展,被莆田人立庙纪念,久而久之发展成为耕海者的保护神。

这事在《八闽通志》里有明确记载:“灵感庙在醴泉里秀屿。以祀唐观察使柳冕。冕贞元间观察福建,巡管之内福唐、莆田、仙游皆置马监领牧,悉以lsquo;万安rsquo;为名,而秀屿其一也。秀屿亦名猴屿,近屿诸村有马坑、马厂,即旧监牧之遗迹,故老相传,柳氏兄弟尝职马政,没而神灵,故莆人立庙于此。”庙共三座:醴泉里秀屿曰“灵感”,营边曰“昌骏”,马厂曰“昌骥”,皆祀冕者也。“凡有所求必祷之,舟行者尤恃以为命,或风涛骤起,仓皇叫号,神灵为之变现,光如孤星,则获安济。”

“灵响与湄洲之神相望。”可见,至少在明代柳冕作为海神的影响力不亚于妈祖。进入清代后,由于朝廷册封妈祖为“天上圣母”、“天后”,把妈祖信仰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才使得柳冕信仰式微,最终走向沉寂。

醴泉里秀屿即秀屿区东庄镇,当地至今还保留营边村(又称柳营村)、马厂村等地名。有关柳冕任福建观察使时奏请朝廷在福建设立万安监牧马之事,《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历史文献及《八闽通志》、《兴化府志》、《兴化府莆田县志》、《金门志》等地方志书都有记载。

第二个海神:光济王

光济王,姓罗,俗称罗仙子。《八闽通志》载:“光济王庙,在府城东奉谷里大蚶山之南。”

相传旧时一次海啸中,大量木头涌向埭头海边,每根木料上面都书有“罗”字,村民们把这些木料拿回家,用斧头清理“罗”字,可是越砍字迹越清晰。正当大家惊诧莫名之时,一个头戴峨冠、身穿黄袍的道人来到村头,他告诉村民们说:“我是姓罗的仙子,要卜居在这里,那些带lsquo;罗rsquo;字的木料就是用来盖庙宇的。”言毕就不见了人影。于是,村民们投工投劳为罗姓仙子盖起了庙宇,供起了香火。说来奇怪,庙宇盖好后,非常灵验,有求必应。尤其是渔民出海捕鱼和船户航运客运前入庙祷告都特别灵验,往来平安。《八闽通志》载:“商舟往来必祷焉”。所以香火特别旺,久而久之便远近闻名,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神灵。晋开运二年(945年,即南唐保大三年、闽国元德三年),南唐趁闽国内乱出兵灭了闽国,除福州仍被闽将李仁达(后改名弘羲)窃据外,其余的建州、汀州、泉州(当时莆田隶属泉州)、漳州等均纳入南唐版图。为了巩固在福建的统治,南唐元宗皇帝李璟册封罗仙子为光济王。《泉南录》、《八闽通志》、《兴化府莆田县志》等多部古籍与地方志乘记载了此事。

光济王是莆田第一个被朝廷正式册封的海神。不过,遗憾的是其庙宇已杳然无迹,无人知晓遗址何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应该同清康熙间残酷的截界迁民政策有关,当然也同妈祖信仰的高涨有关。

第三个海神:妈祖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俗称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同柳冕、光济王不同的是,妈祖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更是一位从莆田走向世界的神。有关妈祖的资料很多,研究成果和介绍文章也很多,这里仅作简要介绍。妈祖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农历),因救助海难于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农历)逝世,妈祖一生在海上奔波,扶危助困,济世救人,后人敬仰她,便在湄洲岛上建祠立庙纪念她,历代朝廷也对她屡次褒封,并将妈祖祭典列入国家祀典。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信仰不断扩大,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全球有妈祖信众近2亿人,妈祖庙近5000座,遍布美国、日本、新加坡和台湾、香港、澳门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

在莆田同保护海运有关的神灵,除柳冕、光济王、妈祖外,还有长寿灵应庙、显济庙、灵威庙、祥应庙、灵显庙等。 (谢如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