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尾保存完好的古桥
古镇创建年代悠久,现今遗存较为完好的古桥多达十几座,设计巧妙,坚固精美,都是宋、明、清的古建筑物,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圣母桥,位于溪白村白杜自然村,创建于宋代,俗称白杜桥,系经延寿桥通往莆田城区的古驿道石梁桥,全长11.55米,宽2.75米,船形桥墩,2墩3孔,用6米红花岗岩条石铺设桥面。桥面条石左边刻有“绍兴丁丑二十七年十一月李制干重造,福唐郑元刻”字样,为白塘李富所建。乃泗华陂北圳重要的古代石梁桥。
古山桥,位于溪白村古山自然村,建于宋乾道二年(1166),为单孔石拱桥,全长3.13米,宽2.63米,桥孔宽2米,桥面由5块青条石铺成,刻石记载:“宋乾道丙戍冬造”,为楷体,字迹清晰,是来往于隔垄、大观山,出洞湖口去涵江等地的主要村道桥,古桥形制简朴坚固,历经八百多年风雨仍保存完好无损。
澄渚桥,位于龙山村大桥头苏家门前(古属澄渚),南宋绍兴年间李富建造,元泰定年间(1324)由邑人俞尚宽重修。石梁桥,桥身南北走向,用4条赤褐色长条花岗石铺设,最长条石为7.10米,条石表面还镌刻陈俞(即今澄渚村)捐石人的名字。桥长24.35米,宽2.40米,桥梁石厚0.35米,船形桥墩,2墩3门,桥两边设置石栏杆。造型古朴,坚固美观。至今桥基桥身保存较为完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江三桥,吴江古称吴刀,原有古桥三座,即吴刀三桥(俗称头桥头),在吴江上境,宋宣和四年(1122)詹究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詹一静等重修;吴刀桥在村中,宋李富建;吴刀下墩桥,宋绍兴五年(1135)詹正谊建,明弘治八年(1495)詹从训等重新修建,有三门桥孔。
栖隐古桥,又称红坑桥,位于象峰村西隐自然村,明万历十九年(1591)邑人陈永祥重建。石拱干砌单跨桥。下有深潭雷轰,危崖百仞,泉声啼夜月,春意噪朝禽,枫溪流逝水,遥闻战鼓鸣。旧时西天尾通往下垞常太山区的必经路桥。东西横跨于枫溪“龙潭”之上,造型美观,至今完整无损。桥东原有栖隐亭一座,现无踪迹。1972年外渡引水渠动工后,古桥上面叠架着雄伟的石盘渡槽,全长100米,高28米,单跨经为4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外渡引水渠最长的渡槽桥,槽边设置行人桥,有栏杆扶手,上下叠架,状如双虹悬空,故有“桥上桥”的称誉。2005年又在渡槽东边新建一桥,在深谷岩基上砌筑桥垱,桥面为钢筋混凝土且有栏杆,现已通车,为紫霄九华游览区之旅游线。
陈墩桥,位于北大村陈墩自然村,为石构桥梁,创建于宋代,桥长17米,宽2.2米,桥面用4块条石铺设,石厚0.35米,两边有石栏杆,船形2墩3孔,南北走向。明天顺七年(1463)里人主事募众重建。万历二十三年(1595)陈天等募众重修。桥北今存石刻:“清光绪十五年(1889)孟春董事信官林兆骥募缘,陈朝爵重建。”桥中孔桥镌刻:“仁德时前黄郑重建”;桥南题刻:西郑陈有衍偕侄天球、天瓒重建。桥头有延福祖社,榕荫如盖,为里人休息之处。
桃峰福星桥,位于枫溪下游后卓桃峰自然村东南隅,原为明清时的木桥,1936年重建,为双墩三孔石拱桥,全长20米,面宽2.2米,高度6米,两边设石栏杆。桥栏中肚存莆邑清进士张琴书题“福星桥”刻石。桥旁有观音亭一座,建于明代,内奉观音,殿后有文昌帝君,魁斗及关圣帝君精美壁画。两侧书题楹联两副:“桂籍崇文衡人物历朝悬郡邑,桃园昭忠又纲常万古定乾坤”。“宅水桥头开宝筏,莲花座上露慈容”。桥下有奇树“樟抱榕”,围可合抱,一支干如飞龙跨越溪面。清溪相映与两岸葱郁的荔枝林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顺乾桥,位于桃峰西北境内,枫溪下游,为石拱行人桥,1936年里人把木桥改建为石构,全长14米,宽2米,高5米,船形单墩两孔,桥面有石栏杆。设计巧雅,坚固美观,桥柱有石刻桥联一对:“顺济行人留惠爱,天开胜地壮观瞻”。
官塘桥,位于紫霄东南山麓官塘自然村,古桥初建于宋绍兴年间,全长20余米,花岗岩石构,有2个桥垱,高约5米,面宽2.5米。宋建炎年延寿桥建成后,莆城往福州省城必须经过,成为古代驿道一座重要桥梁。明清以后,官塘桥多次重修,90年代末枫林村改造时把古桥拆掉,改建新桥,为钢筋混凝土,仍利用旧石料设栏杆,改为南北向,改为“林峰桥”。 (吴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