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视人生为梦,视虚无为人生的构成者不在少数,所以,人生如梦,真时亦假,假时亦真的感慨格外多,庄子也就是其中一位,他在众多人的基础上总结一下把生命归之于“无”。
庄子曾经说过:“梦见饮酒作乐的人,醒后或许会遇到不如意的事而哭泣,梦到伤心痛苦的人,醒后也许会有一场如意的快乐。”
当人在梦中,却不知道自己在做梦,有时梦中还在做梦,醒了之后,才知道这是在做梦。只有头醒的人才知道是做梦,只有非常清醒的人才知道人的一生就像一场大梦。可是世上能有几个人能够这样清醒的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或许不多!应该说,这是典型的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感叹,乃是起于对生命世事的难以把握。人生的虚幻感,常常是无可奈何之后的叹息。
庄子讲了这样的寓言:影子外的微影问影子说:“刚才你俯身,现在又仰头;刚才你束发,现在又披发;刚才你坐下,现在又起来;刚才你行走,而现在又止步,为什么呢?”
影子说:“小小的事,何必要问呢,我活动,自己却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
“我像蝉壳吗?像蛇皮吗?像是却又不是。火光和阳光出现,我就显现;阴暗与夜晚,我就隐身。火光和阳光是我要倚恃的吗?何况那是无所倚恃的东西呢!”
庄子的意思是,我们有时就像影子,是不知为什么而活动的命运的玩偶,我们不知自己是什么,或者自己应该是什么。那么我们在做一场大梦。确实没错,人生是场需要付出真诚的梦幻。
庄子有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自由飞舞的蝴蝶,醒来,发现自己明明是庄周。他很迷惑: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庄周和蝴蝶总是应该有所区别的吧?
庄子还说:“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患腰痛或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爬上树就会警惧不安,猿猴也会这样吗?西施美丽,鸟兽见了为何要逃呢?这三者谁的生活习惯才是标准呢?所以是非的途径纷然错乱,哪里有办法分别呢?
在这里,庄子无疑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却也道出了人世难测难辨而理智所不能穷极的局限。尤其是人所处的世界,并非是仅与物交,更多的是与人相联,人的欲物不能停止,为求名利而争斗不休,就更增加了生命的困窘,所谓人心叵测即在此地。
对人类来说,生命的欲望、情感、疾病、死亡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世事的变化令人错乱难猜,标准观念太多,也太易变化,所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人世的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并不总是能为人所体察和把握的,对于人类来说陷入了人性的迷乱,踏进的必然是沉沦之途。虚幻无常的感叹只能代表被外物所役,人类除了痛苦与失望之外还有什么,一无所获嘛,这也许就是对生命无常的最好的解释吧?对于人世纷争的庄子对这深感痛恶,曾经这样说:“绝弃求名的心思,绝弃策谋的智虑,绝弃专断的行为,绝弃智巧的作为,体会无穷的大道,醉心于寂静的境域,承受着自然的本性而不自恃。这样,便可以任物来去而不加迎送,如实察物而不受蒙惑,胜任外物而不被物所损伤。这也就说真性的我,实在可以免除我们对世事无常的忧愁和不适应,而顺之即来的是随遇而安,安而知乐。 (蔡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