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到,要在荆州和益州站稳脚跟,以图发展,必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把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看成是建国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主张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和睦团结,互相尊重。他的一个“和”字,一个“抚”字,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精神。概括地说,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和抚”政策。
刘禅当政时的建兴三年(225),建宁太府雍奘太守朱褒,越崔叟帅高定元(夷族统治者)叛乱孟获也起兵侵犯边境,破坏社会安宁。诸葛亮对这件事情高度重视,十分慎重,决定亲自去处理。他采纳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平定了雍闿、朱褒、高定之后在南中(今云南曲靖)与孟获展开了一场耐心的很有分寸的战争“七擒七放”,以德服人耐心等待,最后妻子兄弟等亲族都感动流泪,心服口服。肉祖谢罪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后来孟获官至御史中丞。还起用一些少数民族的领袖为地方官吏。还吸收到蜀汉中央政府去任职。
南征之后,西南地区出现了较长久的安定局面,他迁南中青羌万余家补充蜀国的军队,号称“飞校”。同时还征调夷人的金银、铁耕牛、战马,增强蜀国的经济实力。他六击祁山与曹魏军队打仗时,就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军民和睦相处。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只要让诸葛亮那样善于 “攻心”,以德服人,就能使那些“反侧”分子闹不起来,制定政策,如果不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不管是宽是严都是行不通的。
对联所说是诸葛亮在实行一切政策的过程中积累的正反面经验,自然也包括“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一千多年前的政治家诸葛亮就能够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有效的民族政策实在是很不简单的!(吴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