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易经与中国山水画
【发布日期:2009-10-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山水画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在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审美意象。因为,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必须遵循民族特色为整体基调。在这点上,古老的哲学经著《易经》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传·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生不息......”。它既能衍变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又以阴阳对立统一的最朴素辩证理论体系,揭示了世间万事的发展规律。这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上,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我们在一幅空白的宣纸上,哪怕才画出一笔,就已定出阴阳(有墨处为阳,无墨为阴)。如果画出两笔,那已经是处处得阴阳了。长为阳,短为阴。粗为阳,细为阴。枯为阳,湿为阴。重为阳,淡为阴。继续再延伸到点、面上,更不用说了!清代大画家石涛说过:“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乎我也。”在他的“一画论”中,更是将易与画之间的的渊源参悟阐释得犹为细微。
国画创作时也特别强调阴阳相交相融,互渗互透,盈虚消长(我们作画时,除了工笔画之外,两线条不可能是那么平均,也没必要)。因为,如果一幅山水画没有阴阳变化,又何以成画呢?这就体现在周易中的阴阳平衡论上。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阴阳绝对是连在一块,相互融入。如人类的延续,少不了男人与女人,两者缺一不可。张景岳说过:“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辅相成”。还有,山水画本来就是起源于古象形字符,由当时的简单符号,演变成正宗画种。并在唐代分为南宗、北派,直至如今,繁衍出千千万万种风格。
山水画,讲究笔韵墨致,给人以一种外在的形式美。但其美学价值绝不局限于感官上的美好感受,而更需要注重抒情与追求一种飘渺的天道之美。山水强调的是神似和意韵,从不拘泥于自然的照相似的真实描摹。假设如果过多强调写实,会无形中削弱了画家的主观意志表达。《颐园论画》提到:“种种见景生情,千变万化,如此皆画才也”,所以物象只是载体,意境才是目地。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过:“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这与周易哲学理论上通过阴阳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变的“内在超越”,而达到与天与地与人相契合的“天人合一”之境界,一脉相承!
孔子曰:“昔圣人之作《易》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睹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作用就是指导人们深入自然,通过观景取象来认识自然,释解自然,揭示自然物象的规律与生命形态。同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需要深入大自然去写生。以亲身的感受来摄取山川的千姿百态,苍浑生动之美。再通过画家的主观上高度概括、取舍、提炼等艺术加工而创作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因为,自然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创作源泉。董其昌说:“气韵生动,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易经》是宇宙的密钥,里面的许多奥妙理论,对中国画山水画的创作影响可谓是深入骨髓。在历代古籍画论中,我们可以随处见到《周易》的理论迹痕。黄宾虹更是最直接提出,书画家应该去研究《易经》,用太极图来感悟山水画。所以,如果一个国画家能勤研《易经》,参悟出阴阳哲学的核心理论及逻辑思辩,并将此施于山水画创作上,绝对会让你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 (吴朝阳)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