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滕文公下(戴盈之章)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如一条偷鸡贼的逻辑!好一则偷鸡贼的寓言!这条偷鸡贼的逻辑就是改错分步,明明认识到不对,但就是不愿意彻底改正,而以做量减少来遮掩性质不改的问题。这则寓言生动幽默,看似荒唐可笑,实际上是人心写照。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戒烟,戒赌、戒毒,还是反腐倡廉中披露出来的一些案子,其当事人不是多少都有一点这个偷鸡家的心态和逻辑吗?改恶从善,痛改尊导,好一个“痛”字了得!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尝之不窃”。孔子的意思还是“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当官人如果清廉而不贪图财物,老百姓也就会效法而不贪,这样也就没有什么盗贼了,相反则会盗贼蜂起了,这就是贪欲起盗心的道理,所以领导人一定要勤政廉洁。
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又怎能够去端正别人呢?(《子路》)孟子也说:“自己不正直是不可能使别人正直的”。一句话归总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儒学的政治学强调领导人的表率作用,这与我们今天所推行的廉正建设思想是一致的。
在“反腐倡廉”的今天,也的确有一个对廉洁的认定问题。廉洁并不是谈钱色变,拿的钱越少越好,生活越检朴越好,人越贫穷越好。其实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廉洁就是“见得思义”(孔子)就是“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常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
廉洁做了过头,那就不是廉洁而是腐酸,是虚伪,是沽名钩誉了。贪污腐败是官民对立的一个原因,官员泯灭自知:以权谋私是个人道德与权力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些人掌了权就觉得权力是自己的羽毛,人家评议不可求疵直到东窗事发,那就悔之晚矣! (吴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