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说是要常常约束自己,谨言慎行,不放纵,甚至于曾子所做到的那样:一日三省进行自我检查,少犯错误甚至不犯。《论语》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心,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
只不过对现代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和修练方式似乎是太认真,太沉重,因而太累了。所以真正能做到严于律己的人在今天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都追求轻松,追求潇洒。
孔子曰:“己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用孔子的话说来不愿意“自讼”而言,自我诉讼,自己审判自己,这实际上牵涉到感情与理智的问题,就理智的冷静分析和批判而言,人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认为应该自我批评并加以改正才好,但就感情倾向而言,人总是习惯于自己原谅自己,为自己找出一些辨护词,最后是自己做了法官,作出“无罪释放”的判决,当今某些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现象,至于其他方面的种种问题,更加抽象,是非界线更加不清,那就更加容易自我安慰,自我谅解,因而也就不可能“自讼”的了。由此看来,自我批评的确是非常难得的啊!
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凡事多作自我批评,既是反躬自省功夫也是我们今天仍然倡导的思想修养,能够“躬自厚”的人是很少的,往往倒是“厚责于人”,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这样怨恨也就随之而起了。
孔子针对这种情况,才语重心长地教诲我们,要我们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来减少怨恨,造成一个宽松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营造一个平安有序的和谐社会。说到底,“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从主观方面来说反映一个人的思想修养。从客观方面来说,也是一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说来也是,人非圣贤,敦能无过的问题在于犯了错误怎么办。孔子在《学而》篇和《子罕》篇里反复说:“过则勿惮改”。不要怕改正错误,但一般人恰恰是不勇于承认错误,也不敢于改正错误,究其心理,一是难过面子关,另是心存侥幸,以为人家不会发现自己的错误,结果是欲盖弥彰,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就像那些不能自拔的贪污腐败分子一样。
或者是权威一天,聪明一世,也都是糊涂一时啊! (吴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