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笔者到莆田境内各基建工地捡旧瓷片(按:由于种种原因,一件完整的瓷器被打破后,它的碎片称为瓷片)、捡本地所烧制的古瓦当等。挖掘机从几米深的地下挖出有文化层的泥土,其中包括有旧瓷片等,笔者在莆田城内的基建工地上,捡到一块元代浙江龙泉窑所烧制的带底足的残碗瓷片,采由色温润碧绿略泛黄,有开片,胎质浅灰白色,瓷片内底阴刻有一朵莲花,莲花上端右左阴刻有“敬礼”二字。礼字不刻“礼”,而刻“礼”。莲花和“敬礼”均被采由层所覆盖。斯龙泉瓷片埋入土里已有几百年了,因此瓷片上结有洗刷不掉的土锈,这是瓷片年代久远的明确标志。
笔者把瓷片拿给对瓷器有研究的同志看,其中有人质疑说,这块瓷片虽然与元代龙泉窑极为相似,但有二点质疑:
质疑其一,古代未见有用“敬礼”一词,“敬礼”一词是现代人常使用的词语,例如至今还在书信后上“此致敬礼”;小学老师常讲请少先队员向队旗敬礼等。
考古是拿出证据来考证历史文物真实性的一门社会科学。唯有拿出与之相关的证据,其结论才有说服力,才有历史意义。口说无凭,其结论等于不算数。
笔者首先拿出证据与质疑者商榷他的质疑一:
(一)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卷七之《怀宠》记载:“求其孤寡而振恤之,见其长老而敬礼之”。
(二)《史记》卷一百二十之《汲(黯)列传》记载:“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三)《宋书》卷九十七之《呵罗单国传》记载:“是故至诚五体敬礼”。
(四)南宋叶适《宋武翼邵君墓志铭》刻记:“其正难狎,所遇多敬礼之”。
至此,可有力地佐证:迄今2249年之前的《吕氏春秋》书里已有“敬礼”一词出现在世上,历代相沿使用至今,显而易见,所谓“敬礼”一词是现代人所使用的词语之说,与历史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
质疑其二,古代礼字都是作“礼”,没有作“礼”的,瓷下内底刻“礼”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字改革时,“礼”的简化字始作“礼”。因此这块元龙泉瓷片不真。
笔者拿出证据与质疑者商榷他的质疑二:
(一)成书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的《集韵·蔼韵》记载:“礼,古作礼。”
这说明“礼”字的产生比“礼”还早。
(二)印文“来浑山谋克印”,印款刻:“大定十八年(1178年)十一月礼部造”。
(三)印文“库普里根必刺谋克之印”。印款刻:“承安五年(1200年)闰二月礼部造。”
(四)印文“桓术火仓之记”,印款刻:“泰和元年(1201年)正月礼部造。”
这3方金代官印均见(《官印鉴赏》)。
(五)金代的墨书(残件)其中书写有:“虔诚志意,焚香拜礼。”之句。(见《文物》总第276期)。
以上5件实物(文物)资料“礼”字均作“礼”。
毫无疑问地证实:最少在971年之前的《集韵》书里已有“礼”字产生了。
所谓古代没有“礼”字之说,这完全是质疑凭空想象而已。明显可见,质疑者根本没有学习本国的古代文化典籍,因此二点集疑均站不住脚。说实在的,考证文物或历史等离不开博览群书啊!(林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