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遗风 骨中有韵
小记湄洲妈祖书画院副院长王墉的书法艺术之路
图为王墉的书法艺术作品
为了纪念湄洲妈祖诞辰1050周年,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及书画院陆续收到海内外及全国各地书画家的墨作,最近收到了一幅王墉歌颂妈祖的书法大作更是鼓舞人心。
王墉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湄洲妈祖书画院副院长。年纪轻轻的王墉从2004年算起,全国性的书法大赛,他频频入展获奖,有人称他为全国书法大赛获奖“专业户”,共有20多项。2004年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入展《全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2005年入展《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览》、荣获《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三等奖、荣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书画展》二等奖,2006年入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展》、入展《全国首届草书大赛》、入展《全国首届行书大赛》、荣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2007年入展《首届中国普洱茶乡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展》、入展《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入展《第二届中国职工艺术节书法美术作品展》,2008年入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入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览》、入展《第四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入展《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大展》,2009年荣获《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大展》二等奖、荣获《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一等奖等。
王墉1971年出生在河北省正定县农村,自幼务农,弱冠之年进城打工,在繁忙之余研习书艺,到现在成长为一名职业书法家,其艰辛的道路和其付出的努力难以言表,是勤奋、悟性和环境促成了他的成功之路。
王墉是民国初年的国务总理王士珍的后代。王墉的勤奋在家乡是很有名的,他性格内向、少言寡语、敦诚谨厚、朴实无华、待人实诚、敬师重友、勤勉刻苦。二十余年,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打工的间歇,他从不荒费点滴时间,稍有空闲便如饥似渴地吮吸艺术的乳汁,感悟书法的真谛。在攀登书艺高峰的道路上,他一直忍耐寂寞,刻苦的耕耘,从未丧失过信心。是枯燥寂寞的临贴,锤炼了他平和的心境,练就了坚实的基本功。是他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笔墨技法的巧妙运用才使得他书艺大进。他对自身的修养和理论学习也十分重视,文学、诗词、曲赋、音乐、戏曲、楹联无不是他选修的日课,作品内容多为自撰,学术层次不断提高。他对书法的追求是执着的,他学习书法砚耕不辍,悟性颇高。他对书法的理解和创作的思路非常清晰,每幅作品的创作都有他的追求,都有他的独到之处。他的创新不是刻意的,似乎是从身心流出,是心灵的释放、性情的释放,有生命气息、有时代精神,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王墉学书二十年走的是书院派的路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的探索与创新。王墉的作品既不乖古,又不辟今,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掌握得恰到好处,每出作品皆有新意,体现自我,升华意境。他走的是自己的创作之路。
王墉主攻篆隶,在继承传统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创作中他又不受时人时风的影响,以汉人古风为宗,既不失传统之基,又富有时代气息,写出自己的风格,力求独树一帜。他掌握笔墨要领娴熟,用笔轻松自信,点线质感厚重,刚柔相济,线条自然流美,朴实无华。大字笔力雄健,墨色变化丰富,有魏晋遗风,骨中有韵;小字取法二王,涉猎明清,用笔使转自如,韵中有骨。使作品古朴典雅,充满生气。另外王墉的作品在选纸,配色上也颇为讲究,恰到好处,充满了时代精神和生命活力。
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得王墉在国展上终于有了突破。2004年王墉的作品入选了“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览”。这在正定、在河北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此后便一发不可收,连年入展、连年获奖,成为当今书坛的后起之秀,成为青年书家的佼佼者。2004年教师节,县政府特邀国内书画名家在王墉的家乡举行了隆重的挂匾仪式,将“优秀青年书法家”的金匾挂在了王墉家宅的门楣上。这是建国以来正定县第一位获得如此殊荣的拔尖人才。 (陈宝柱 林德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