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画坛人物第一家——李霞
【发布日期:2010-03-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图为麻姑献寿图

台岛旧事千古情
福建和台湾一水之隔,一苇可航,汹涌澎湃的台湾海峡割断不了两岸人民的往来。1928年8月,李霞东渡,去到当年沦为殖民地的台湾,长寓新竹,参加了当时由“新竹益精书画会”举办的“全台书画展览会”,他被聘为评审委员。他参展的作品《大欢喜图》、《抱琴独立图》获得很高评价。这次宣扬民族精神的画展,对殖民文化是巨大冲击和震撼,为日据时代台湾渐趋萎靡的中国传统绘画注入一股新活力。台湾画家、广东人詹培勋在《抱琴独立图》上题诗赞誉:“今风弄月抚牙琴,独立燕南寄慨深,落落高山流水调,子期既往熟知音”。
在新竹期间,李先生结识了当地著名画家范耀庚、周笑轩、郑雨轩诸位。而范耀庚与他交情尤为密切,两人情谊殷切,在当地传为佳话。耀庚令媛范侃卿自幼聪慧过人,从小跟父学画,专攻兰花花卉,兼习山水,风格隽秀淡雅,很受李霞赏识。范女士对李霞的人品画品甚为敬慕,逐拜他为义父,接受他的教诲。李霞画风豪放雄健,范女画风淡雅秀丽,可谓“南辕北辙”。李先生对义女的聪慧好学大加奖褒,曾说:“霞足迹半天涯,交游颇广,见有如范女士者益鲜hellip;hellip;”,并在范女士玉照上题诗:“遂不尽罄数十年所心得者补益之”。在李先生的言传身教下,画艺日臻娴熟,后来成为台湾著名画家。
范氏父女对李霞在台湾画事活动给予很大支持,与当时台湾省民政厅厅长杨肇嘉一起赞助,1929年8月11日在台中新富町中华会馆举办“李霞先生画道展览”,获得很大成功,中外人士纷纷争购李霞作品。至今台湾民间还储藏他的许多作品,画展不久,李霞就回到家乡仙游,直到去世,再没有去过台湾。但是,李霞与他义女弟子诗、书、画来往不绝,范女士在她的作品《云仙我师抱琴独立图》上题诗:“独立亭亭卓尔哉,还从與下拾良材,而今台岛深闺女,争向程门立雪来”。可以说,当时从事画艺的台湾女同胞并不只范侃卿一人。先生还赠一诗:“传神阿睹笔无痕,赖尔支持吾道存,一事最生衣钵恨,可怜山水异中原”,表达对台湾沦亡的无限愤慨。范女士在与李霞先生结为异姓父女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以国画艺术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以李霞的传统画风影响台湾画界。1985年,仙游县政协举办“纪念蔡襄仙游风情书画展览”,李霞义女、弟子、侄儿、侄孙10多幅作品参加展出,推进闽台文化艺术交流。
“闽台一家”造就台湾所谓“闽习”画风的盛行,曾一度影响台湾人物画。台湾知名画家多来自福建,到了清代晚期的台湾国画名家陈心授、郑玉田的作品风格与李霞的画风更接近了,陈湖古氏的作品还款题“敬仿云仙先生笔意”,可见,李先生的画艺在台湾的 影响力度,与这种历史渊源是分不开的。2007年4月6日(民国九十六年)台湾国立博物馆继1929年台中画展七十九年之后,再度举办“李霞人物画展览”,博物馆藏和社会搜集李霞人物画50多幅,并举办座谈《李霞的人物对台湾画坛的影响》,还专题演讲《从李霞的绘画足迹看清末艺术社会生态》,由台湾大学著名教授胡懿勲主讲。画展以李霞《麻姑》作为请柬广告。同年,台湾“历史文物”(月刊)以李霞《八仙》作品作为封面,书中载有《画家李霞的艺术成就》一文。
李霞虽然离开台湾八十年了,但是,他的画艺和为人至今仍在台岛传颂。 (未完待续) (张德成)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