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
清代郭尚先之子郭篯龄,字祖武、子寿,号山民。莆田县城内书仓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社区)人,著述颇丰。但其生卒年、史载不一,如1994年10月出版的《莆田县志》第1060页收录郭篯龄简介,误记生卒年为1825年至1886年,2011年6月福建师范大学王敏娟的硕士论文《郭篯龄<周易从周>研究》中亦考析为1825年至1886年。而2017年《荔城文史资料》中收录许庆春撰《郭篯龄端砚与墓志铭》一文,里面记载冯光遹写郭篯龄墓志铭文,则考证郭篯龄生于1827年6月24日,卒于1888年2月16日,享年六十二。
清代易学家、出身书香之家的郭篯龄,自幼耳濡目染,聪慧机灵,道光二十一年(1841),补邑弟子员。不久,以乡贡选为同知,候补浙江。到杭州三个月,太平军攻陷州城,返莆,移居白沙瓢湖村专心著述,不再为官。好读书,精通先秦传记,道家秘术,释典梵文,对易学研究尤精。著有《筮学从周》一卷,《周易从周述正》一卷,《易林伐山》一卷,《山民学筮草》一卷以及《读左疏证》一卷,《吉雨山房诗文集》诗四卷、文四卷、词钞一卷·补遗一卷,《山民随笔》十卷,《三易三统辩证》《易海归宿》各二卷等。其博学、工诗古文辞,其文往往“超逸之思,戛戛独造,秀逸可人”而深得人们喜爱。除了深厚的周易、筮学研究之外,郭篯龄亦拥有崇高的妈祖文化情怀。故此,笔者试从郭篯龄与莆田湄洲岛、兴安会馆及家族谱系三个方面挖掘分析郭氏家族的妈祖文化情怀。
图1
首先,(如图1)郭篯龄《山民随笔》的“水神投水”中载“……余前岁渡湄岛,持一扇书一诗,谓后不宜冕,且执珪同行,谓宜触神怒,然来往皆得顺风。……”其根据《中洲野录》记载的渡江内容,并结合前几年往来于湄洲岛所观察的气象,辩证说明了海上航行的实际情况与神灵保佑的关系。比如,同治丁卯年(1867)中秋时节,郭篯龄到湄洲时作《湄洲纪事》,诗云:“记得丁年八月中,中秋飚(台)飓肆臬雄。似闻万舶呼天后,转瞬妆楼揭晓风。偏地颓坦新鬼哭,一时浩劫水仙同。且从蒿目灾黎后,重茸摧残祷祀宫。”
此诗描述的是当年一场海上飓灾使湄洲祖庙遭受严重摧残,郭氏应该是奉兴化府知府白冠玉之令到湄洲赈灾并参与重葺宫殿工作。白冠玉,字海仙,湖南华容人,著有《小香山房诗钞》。其由廪生入闽浙总督左宗棠幕,以功奖叙花翎,加同知衔。清同治四年(1865)夏任同安知县,同治五年(1866)任兴化府知府。白知府曾至湄洲勘设营事,于登临祖庙山峰之巅时作《登湄洲最高峰》,诗云:“依山凿石起楼台,绝顶凭临亦壮哉。但觉峰头堪作啸,不知海外有飞埃。烟消岛屿千帆集,日照沧溪一镜开。鲸浪渐平寰宇靖,此生何幸领蓬莱。”
而郭篯龄则随行陪同,且作《和海仙太守<登湄洲最高峰>韵》为之唱和,诗云:“直疑蜃气幻楼台,竟上仙山亦快哉。横海旌旗新壁垒,(时议增设一营,公奉檄会勘。)方壶世界绝尘埃。身如砥柱中流峙,笔挟风涛诗境开。会有画图绘君实,蜑人争颂北山莱。”
诗人们都把湄洲比为方壶幻境、海外仙山,描绘诞生神妃的湄岛瑰奇妙景。
往返之间,郭篯龄于湄洲迎会中途遇雨羁宿忠门时,作《宿忠门又书》:“后饰曾吟一曲终,径持扇唱大江东。程工人竟思干没,逆耳诗偏召顺风。尽日浣尘夏雨后,连宵观海月明中。想因忠信波涛涉,彼岸村名亦号忠。”
诗中“忠信涉波涛”来自于孔子的一个故事: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途中遇见一位男子,其凭借“忠信之心”不惧险阻而轻易地从“悬水”飞流中穿越了过去。而在妈祖诗咏和宫庙楹联中,“忠信涉波涛”则是与水有关的常用典故。清乾隆御赐湄洲祖庙楹联有“忠信涉波涛,周历玉洲瓊岛”,此亦双关忠门地名。白知府打算在朝天阁前隙地建筑客堂,郭篯龄也预期客堂落成后,能实现“我又得渡海一與其盛”。于是,郭氏作《朝天阁前隙地築为客堂,大海为池,连理奇榕为树,落成后,我又得渡海一与其盛,岂不快哉》:“胜地原须胜侣偕,贤侯今与辟蒿莱。天然苍海环如沼,连理奇榕似预栽。神像已营高阁寘,名山可少此堂开?千秋岩石添诗刻,看恰候忠刺史来。”
清代已形成由郡城信众抬文峰宫妈祖神像赴湄洲祖庙谒祖贺诞的“三月廿三”习俗,这也曾在郭篯龄的《闰月廿三日,郡人往湄洲迎会,至城大雨,廿六日又往湄洲迎会,至厝柄乡,又遇大雨》中有所记载:“浸沿周制太无稽,后饰何来冕与圭。天欲现巫赓共悟,鬼占遇雨不终暌。风雷似雪明神谤,朝服何为中道泥。竟尔鬼驱兼戏豫,忍悭一语唤群迷。”诗中,作者对将妈祖神像饰成戴冕执圭、身着朝服的扮相提出个人的不同看法。
其次,郭篯龄与涵江兴安会馆的情缘。
清光绪二年(1876),邑儒郭篯龄撰《重修兴安会馆碑记》,记录众商户捐资重修会馆和天后宫事。(如图2)碑高155厘米、宽88厘米,双龙“皇清”碑额。碑原存涵江区霞徐天后宫,现移置涵江霞徐天妃宫。
图2
图3
仔细拜读《重修兴安会馆碑记》拓片(如图3),内容分为:“莆人之贾于吴越者率以海舶,其出纳登降皆集于涵,故其主客皆会于涵,此涵江会馆之所由设也。馆创于乾隆己未年(清乾隆四年,1739年),岁久浸坏,至同治庚午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众举黄徵君邦杰等董其事,费取于货之厘,制因其馆之旧,阅数岁始葳事,以壬申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腊月吉日落成。……”会馆天后宫的妈祖对所在地的社会发展以及客商、侨团内部的安定团结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历史贡献主要表现为促进海上交通贸易的发展和促进港口商埠的开发。清同治九年(1870),涵江举人黄邦杰发起重修兴安会馆,组建董事会,费用“取于货之厘”。结合《重修兴安会馆碑记》《涵江兴安会馆祀业祭规》等文献史料,得知当时涵江霞徐天后宫前身规模较小,至清乾隆四年,涵江几十户商家以及地方绅士,在涵江霞徐码头边霞明境创立涵江兴安会馆,作为商务活动和祭祀天后专用场所。那么,与海运、江河水运有关的行业会馆,除奉祀城隍、文昌帝君、财神外,最常见的就是供奉海神妈祖,形成会馆与妈祖庙二位一体的特殊会馆天后宫现象,其建筑布陈形式多样,或在会馆内辟建天后殿,或在天后宫里附设会馆等,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妈祖庙形式。清初涵江港兴旺发达,海商云集,涵江兴安会馆对天后宫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影响。但是“……众请于余曰:‘君之劳不可以弗书,众之醵不可以弗志,幸文于石,以垂久远。’余慨然曰:‘今莆之估于外者视昔岁百之一。舶之集于涵者视昔岁十之一,修之之难殆甚于创。盖取于厘则所入必啬,且为日必需,以至啬之入、至濡之日成至钜之工,众志必怠。非其人公则众弗亲,其人义则众弗和,则其事弗集。故自创建以后,宜修者屡矣,卒莫能以时之,遂至于坏;及其坏也,又以难故,举而委之,几至不可复修,皆以不得其人故。今徵君首出重赀,又躬任其瘁,寒暑无间,众亦翕然应之,无所前却,旧观顿复。藻绘有加焉。’余既幸其馆之克有成就,又多君之公而义,众之和而亲,一举而三善备焉。不能己于言。然固无所待于余之言也,请直书之曰:‘董其事者为其首倡,而赀最厚者为某:以次出赀而无所吝惜者为某某。刊而揭之庭庑之间,观于是者,孰不额手嗟叹,以为此某之公而义,此某某之和而亲。’……”由于会馆天后宫的经济实力雄厚,所以妈祖宫庙的建筑规模、用料规格、制作工艺等各方面都追求高标准的装饰艺术效果,极尽匠人巧思,具有相当突出的地方传统工艺特色。当时共有四十家商号照货派捐。涵江霞徐黄氏家族财旺势盛,兴安会馆基本由黄氏掌管。诚如,“……此馆之坏且久而克有成就也,又何待于余之言,于是列其爵里、姓氏、出赀之数如左:黄瑞裕号,抽钱伍佰柒拾千文;黄益丰号,抽钱贰佰柒拾肆千文;黄仁兴号,抽钱壹佰肆拾千文;黄义生号,抽钱壹佰三拾壹千文;盧永茂号,抽钱柒拾千文;黄益彰号,抽钱伍拾叁千文;田合盛号,抽钱柒拾捌千文;蔡万顺号,抽钱伍拾九千文,东甡号,抽钱伍拾肆千文;宝来号,抽钱叁拾玖千文;源珍号,抽钱叁拾捌千文;甡兴号,抽钱叁拾肆千文,复兴号,抽钱叁拾千文;泉盛号,抽钱贰拾玖千文;德盛号,抽钱贰拾玖千文;万珍号,抽钱贰拾伍千文;益泰号,抽钱贰拾千文;聚泉号,抽钱贰拾千文;义顺号,抽钱壹拾捌千文;福泰号,抽钱壹拾陆千文;源兴号,抽钱壹拾伍千文;丰源号、春盛号、义甡号,各抽钱壹拾肆千文;丰顺号、协茂号各抽钱壹拾贰千文;晋益号,抽钱捌千三百文;益谦号,抽钱柒千陆百文;永记号,抽钱陆千叁百文;德陞号,抽钱伍千贰百文;信兴号,抽钱伍千壹佰文;万隆号,抽钱伍千文;茂顺号,抽钱肆千陆百文;隆兴号、福兴号各抽钱叁千肆百文;宝山号、永茂号、广协号、万全号,各抽钱贰千伍百文;泰茂号,抽钱壹千文。
董事:职员吴国佐、职员黄占元、职员卢德州、职员黄宇庆、职员苏国英、职员黄邦士、监生黄文明。倡首董事孝廉方正黄邦杰。即补浙江同知郭篯龄拜撰。生员户显扬拜书。
光绪贰年岁次丙子阳月穀旦。”
读此碑记内容,可知此次重修,规模亦不大,其最大之黄瑞裕号,也只捐钱570千文。叙述的范围较为广泛,涉及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状况,不仅可以了解当地妈祖文化,还能为探究相关时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例证。清末自开放五口通商后,涵江港逐渐衰落。
值得一提的是,现存莆田市文献中路文峰宫内的《敕封天后圣母三代列圣殿宇肇建碑记》碑立石于清嘉庆八年(1803),(如图4)碑文有记载郭捷南是文峰宫董事。
图4
郭捷南是郭篯龄的祖父。郭捷南(1760—1820),字邦贤,号仲伊,为贡生,以诗文名于时。身为郭篯龄的岳父,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知江西宝应州,莆田东阳人陈云章的《湄洲谒天后宫》中载:“……今来恰值降生辰,蝎来特谒神姑神。峨峨宫阙势何壮,石上累石形轮困。山僧导我阅石殿,中间次第探奇遍。更向观澜石上游,眼看一碧波如练。遥指方壶海外山,三山境在虚无间。童男童女采药去,徐福只今犹未还。罡风下吹不敢视,黄昏且向僧寮止。四山鳞比来烧香,我变披衣中夜起。想见天门轶荡开,祥云缭绕驾空来。凤冠霞帔拥翠盖,神光现出金银台。……”1918年1月出生于莆田城内书仓巷郭尚先故居内的郭风,原名郭嘉桂,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2010年10月《走进湄洲岛:世界的妈祖》一书,收编了郭风《湄洲的人文景观》,文中“特别赞赏有关一盘蔬菜的礁石传说,觉得这中间饶有民间的饮食趣味,并且想到妈祖虽身贵天后,在民间传说中是被平民化了的。”“神殿中的妈祖显得慈祥,和对于世人的某些悲悯感,但气氛多少显得有些威严,而升天处使人感到平和;这里没有神像,却似乎更能使朝圣者感到神灵永在!”“她们的发髻,称为妈祖髻,在后脑勺上梳成船形,系以红绳,饰以银器。”等描写了岛上人文特色景观,叙述着妈祖形象意蕴的在地化表现。以上三个案例亦足以证明郭篯龄家族与妈祖文化的世代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