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关于兴建“壶兰文化观光城”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0-04-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田素称“文化名邦”,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然而,由于长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许多文化资源流失湮灭,不仅那些外来的人士难以感受到莆田文化的底蕴,就连许多莆田的年轻人对莆田文化也缺乏认知。开辟一个区域,专门保护莆田的文物,展示莆田的传统文化和民间风土人情,弘扬莆田的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是非常必要的。
最近看到荔城区新度镇《莆田荔枝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一文,觉得这个项目的创意不错,如能在这个创意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壶兰文化观光城”,完全是切实可行的。
荔城区新度镇《莆田荔枝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所提的开发地址在荔城区新度镇境内下横山一带。东临城港大道,西临莆秀高速公路,南临壶公山森林公园,北临莆田市区,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这块地用来兴建“壶兰文化观光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壶兰文化观光城”建议由三个部分组成:“壶兰荔韵”生态观光园,“文献名邦”文化广场,莆田民居观光园。

“壶兰荔韵”生态观光园
当代诗人郭沫若的诗句“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堤”脍炙人口,然而,莆田的荔枝正面临毁灭性的灾难。一是荔枝树经济效益下降,果农保护荔枝树的积极性普遍缺失,大多数果农放任荔枝树枯死,甚至希望将荔枝树砍掉。二是城镇化的步伐正吞食、挤占荔枝树的生存空间,大片的荔枝林被毁灭。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荔城”美称将成为历史。为了不让“荔城”哭“荔枝”,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荔林绿荫,有必要有意识抢救、保留一些荔枝林,特别是那些珍贵的超级高龄荔枝,因此保护性开发迫在眉睫。而在新度镇下横山附近,有一片全市最大的荔枝林,其中有一株占地一亩多的已逾千岁的宋代荔枝王,9株树龄700多年的荔枝树,百年以上树龄的荔枝林近200亩。另外,与这片荔林相连的木兰陂南渠5公里河道,两岸古荔绵延,与木兰溪水相映,一幅江南荔林秀色。这里是保护莆田难得的荔枝林资源的宝地。
以这些宝贵的荔枝林资源为依托,开辟500亩左右的荔林观赏区,在林间的空地上建一些小型旅游餐饮别墅,点缀在荔枝林中,游客可游、可居、可休、可餐,既可尽享荔林秀色,又可放松愉悦身心,还可品尝原生态农家禽畜水产,置身其中,游客自会其乐融融。
木兰陂南渠可开辟一段作为荔林观光河,兰溪绿水常年不竭,壶公山影倒映其中,两岸荔林苍翠茂密,其间偶有农舍掩映其中,河里放养的鱼虾可供垂钓,放养的鸭群可供观赏,传统的鸬鰦捕鱼可让人们产生无尽遐想hellip;hellip;游客可通过游艇一路观赏,陶醉于诗情画意之中。
景区内及周边人文资源均可串入,让游客领略莆田文化传统。宋代水利工程木兰陂、奉祀钱四娘的香山宫、流传着“龙前尼姑年年18岁”传说的龙前寺、民间流传许多传说的“五府桥”、并祀着玉皇大帝与壶公山神的祥云殿,明代才子戴大宾故里hellip;hellip;旅游路线还可进一步延伸到红山水库、白云寺、栖云寺、凌云殿等,与壶公山省级森林公园连成一体,形成莆田市目前难得的有一定内涵和时空深广度的旅游景区。
莆阳文化广场
莆田文化底蕴很深,但缺乏一个能比较系统展示其风采的地方。若能在钟灵毓秀的壶山兰水之间,开辟出5百亩地,建设“文献名邦”文化广场,广场上可把记载莆田历代科举盛事的纪事碑、从古至今历代吟诵莆田的诗文名作碑,把莆田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历代文武状元、当代两院院士人物雕像,把莆田风景名胜介绍牌,竖立在广场上,供游人瞻仰观赏。在广场上建设莆田文化博物馆,把莆田沿革、莆田政治、文化、教育、宗教信仰、民间习俗、道德教化、民间传说等文物及文字说明展示其中,让人们能对莆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还可把目前缺乏活动场所的莆田市文联下属的十几个协会、社科联的几十个协会、宗教界的几个协会等的办公活动场所安排在两侧,也可以把企业总部大楼建设在这个区域内,在广场内还可建“壶兰荔韵大酒店”,形成莆田市人文科学活动中心。
莆田民居观光园
莆田民居富有南方特色,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四眼厅”“五厢房”“七厢房”至今仍不失其实用价值。明清时期曾留下大量的规模恢弘的大型民居典型,号称120间大屋的不少,可惜已基本毁坏。可将在城市化过程中无法原地保留的这类民居整体原状搬迁,集中展示,可辟出5、6百亩地,把这类极具文物价值的明清甚至更早时期的民居建筑汇聚一起,标明原在地及历史,进行抢救性保护,这是极其紧迫又功德无量的一件事,而且还是避免开发整体规划由于无法解决区域内文物的保护而被延宕无法执行的一个有效办法。这块地内还可建设具有传统民居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新民居群,既可安置景区内的拆迁居民,也可安排一部分作为商业性开发项目,用以提供非营利性项目所需的运作资金。
“壶兰文化观光城”将集壶山兰水神韵、莆田传统文化底蕴、莆田民居沿革风采于一身,必将成为极具魅力的旅游观光、文化熏陶、道德教化皆备的大型项目,为莆田发展留下值得传诵的标志。 (陈天宇)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