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公元712-770),享年58岁,河南巩县人,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35岁满怀雄心壮志步入长安,投诗献赋,希冀得到他人引进,或帝王欣赏,然而岁月蹉跎,仍未得到一官半职,而贫病交加。杜甫因自己的沦落和不幸,开始正视了社会现实,从而体察到民间疾苦和社会弊端。现实生活刺激他,教育他,使他逐渐摆脱了以前的幻想,走向实际,开始了现实生义的确诗歌创作。
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杜甫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样一个闲散差事。11月离长安赴奉先探家,就遇到幼子“饥已卒”的悲惨情状。天宝十五载(756)六月,长安沦陷,杜甫也成为携家逃亡的难民。八月,他听说肃宗即位于灵武,只身奔赴行在,中途被安禄山乱军俘获送往长安,困居了八个月。至德二载(757)初夏,杜甫冒生命危险逃出长安,步行奔赴凤翔(肃宗灵武即位后数日,迁往陕西凤翔,被皇帝任命为左拾遗。杜甫认真执行“拾遗”的职权,极言敢谏,因此得辈新贵权臣。又因上疏营救丞相房琯,触怒肃宗,几乎定罪。秋闰八月,肃宗嫌弃他,命他回鹿卩州看妻子。
这年秋冬,唐军收复长安、洛阳,肃宗回到长安。十一月里,杜甫自鹿卩州入京。次年六月(758),房琯被贬,杜甫也以房琯事被贬为华州司助参军。冬季,他因事到洛阳,乾元二月(758)春,围攻邺城的唐九节度使大军溃败,形势紧张。此时,杜甫由洛阳返华州。不久,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和对肃宗朝政的失望,不得已而决心弃官,携家前往秦州。从此,开始了他后期的生活和创作。离开他世代“奉儒守官”的仕途,远别了他熟悉的中原,他不知如何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道路,因而情绪极为苦闷徬徨,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岁暮天寒,贫困交加,在秦州活不去,经辗转南下成都。在友人资助上,第二年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几间草堂定居下来。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那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由此,笔者联想到我国的三江之源——青海省玉树2010年4月14日发生了7.1级大地震。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在国外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回良玉副总理任总指挥,并率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武警部队负责同志紧急赶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当日,中央财政紧急下拨救灾资金2亿元,用于抢险救灾、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伤员救治、卫生防疫等工作。
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正在国外访问的胡锦涛总书记提前回国,于4月18日来到玉树地震灾区,视察灾情,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实地了解救灾工作面临的突出困难,指导解决影响救灾工作进展的瓶颈问题。温家宝总理先后两次亲临灾区慰问灾民和救援人员,指导抢救伤员,并召开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对灾后重建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山河齐哀,举国同悲。这不仅为人民提供了表达哀思的一种仪式,更昭示了政府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是人性光辉的光耀和公民尊严的彰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玉树地震后,全国各省、市先后派出救援队,送去了救灾物资。中共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和中国红十字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情系玉树,大爱无疆”赈灾晚会,共筹集资金27亿多元。在全国人民、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的关心和支持下,青海省玉树人民一定能重建家园,明天的生活更美好。青海常青,玉树不倒! (游炳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