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由尤小刚导演的古装剧《杨贵妃秘史》正在热播,该剧赢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倍受各方争议,“梅妃”江采萍的形象塑造问题就是争议点之一。
《杨贵妃秘史》把“梅妃”塑造成是一个为了争宠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甚至出卖自身肉体的后宫怨妇。收买并勾结宫廷“术士”史见深、教唆“丫鬟”春儿,数次使坏、从中作梗、陷害于“杨贵妃”等人,乃至间接害死“武惠妃”。这部电视连续剧里的“梅妃”形象无疑是不光彩和灰色的,背离主流文献记载,搀杂太多的杜撰、无中生有成分,和历史文献里所记载描述的“梅妃”形象有着天壤之别。文献里的“梅妃”是一个品德高尚、善良、仁慈、明理的贤妃。
据历史文献记载,“梅妃”,姓江名采萍,唐朝莆田县(现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人,少有奇才,擅长诗文,通乐器,能歌善舞,容貌端庄娇俏,气质脱俗,是位才貌两全的奇女子。唐玄宗开元时期,玄宗爱妃“武惠妃”卒亡,太监高丽士奉旨南下征选秀女,寻见才貌兼备的江采萍,甄选入宫,一度受唐玄宗至宠,创“惊鸿舞”,作“楼东赋”、“一斛珠”诗,她端庄明秀,恬静淡雅,喜爱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为“梅妃”,并在她居住的宫中,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梅树。后受“杨贵妃”所嫉恨、排挤,受困上阳东宫,“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守住清白之身,不让叛贼玷污,纵身跳进井中自杀而死。
“武惠妃”卒亡在江采萍进宫之前,又何来“梅妃”收买术士害死“武惠妃”?秉承《二南》所倡导的道德观主宰心灵的“梅妃”,自始至终只心仪于唐玄宗李隆基,为了保住贞洁、不惜跳井自缢,如此贞烈女子岂会为了牟取一己之荣、收买他人和他人苟且?“梅妃”没有任何党援,其族人、亲戚、没有一人在宫中为官,宫中的乡人中,她唯一所认识的只有受她举荐的刚正、廉明的梨园乐手“雷海清”(即莆仙民间的田公元帅、唐音律学家、后和唐玄宗一同被世人祀为戏曲之神),所谓的“梅妃”表哥“史见深”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唐玄宗曾欲封赏“梅妃”家人、却被其婉言谢绝(参考《兴化揽胜》),相比“梅妃”的淡然、不结党拉派,“杨贵妃”可谓是党羽浩大,族兄杨国忠、大姐韩国夫人、三姐虢国夫人、八姐秦国夫人等人,组成了强大的“杨贵妃”党援,想方设法排挤、刁难“梅妃”。“面对如此“情敌”的进攻、“梅妃”疲于招架、屡受打压,乃至被冷落在上阳东宫十年之久。而在《杨贵妃秘史》剧里,杨玉环成了受迫害者,原本是弱势一方的“梅妃”却成了加害者,这显然违背了历史,和历史文献原述背道而弛。
“杨贵妃”教唆联合其大姐、三姐、八姐、用美色媚惑唐玄宗,三人皆赐封为“夫人”(参考《资治通鉴 杨玉环传》),唐玄宗终日与她们嬉闹,耽误了朝政。而“梅妃”在得宠之时表现出来的是大义和明理,玄宗曾问“梅妃”、为何郁郁寡欢,梅妃道:“昔太宗有贞观之治,百姓安乐。愿陛下也有开元之治”。在失宠之时,面对唐玄宗送来的珍珠,“梅妃”愤道:“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此等胸怀和眼界,此等傲骨和志气,是只图名利、满怀私心的“杨贵妃”所没有的。
有人说《杨贵妃秘史》、仅仅是部商业性质的文艺作品而已,并不是历史记录片,所以无需太注重史实和历史文献。其实不然,商业片也好、文艺片也罢,都应该为史实负责、遵循基本的逻辑和主流认识。也有人说,“梅妃”不过是杜撰出来的文学人物,没有“较真”的必要,的确“梅妃”是否确有其人、曾存在争议,据“梅妃”江采萍族人江国兴多方考证,“梅妃确有其人”的论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肯定,“梅妃”是确有其人。退一步讲,即使她仅仅只是文学人物而已,对待这种有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记载的人物,遵循起码的原创精神,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基本尊重。
“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这副对联曾高挂在莆田的衙门,千年过去了,“梅妃生里传犹在”(引自郭沫若《途次莆田》)。梅妃江采萍和妈祖林默娘、陆上女神陈靖姑、治水女神钱四娘,她们都是古兴化女杰的代表人物,也是莆田人民永恒的文化财富。 (林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