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15日,随着最后一个沉箱精准平稳着落基床,莆田罗屿作业区8号泊位工程共28件沉箱全部顺利安装完成。标志着莆田市第二个超大型矿石船泊位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罗屿作业区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矿石码头,已建成的罗屿9号泊位能满足40万吨级矿石船常态化靠泊接卸,通过集铁路、公路、水水中转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将来自巴西、澳大利亚等地的铁矿资源中转到福建、江西、湖南以及日本、韩国等区域。自罗屿作业区开港以来,已接卸40万吨级矿石船32艘次,30万吨级矿石船41艘次,实现超大型船舶常态化接卸。
罗屿作业区8号泊位项目规划建设1个30万吨级矿石卸船泊位(水工结构按靠泊40万吨级矿石船设计),岸线长度401米,设计年通过能力995万吨,陆域总面积19.61万平方米。该项目建成后,对进一步推动将罗屿作业区打造成为东南沿海能源矿产进口的重要口岸和大宗散货接卸中转基地,助力莆田市加快打造“通江达海战略港城”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罗屿8号泊位工程共安装大小沉箱28件,其中码头主体结构共19件沉箱。码头主体结构的每件沉箱长18.2米、宽19米、高25.9米、重4518吨。海上重大件的安全运输、精准安装是整个工程重难点控制性程序之一。
为确保水上大件沉箱运输安全,该项目动工以来,莆田海事局加强VTS交通管理,依法实施交通管制,合理组织交通流,加强对沉箱等重大件运输的管控。针对该施工区域海况复杂,受季风气候等影响较大,沉箱作业需趁潮安装,水下施工难度大等特点,莆田海事部门安排政务服务专员对接项目需求,主动走访业主单位,跟进项目进展,及时排忧解难。同时,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针对施工作业安全警戒、交通管制实施、施工船舶防台防汛、应急管理等重点问题提供海事专业指导服务。
施工作业期间,执法人员综合运用水域巡航、无人机、“一网通管”系统,每日保持对施工水域内作业船舶的动态核查,强化无动力船、装载运输驳船、交通艇等辅助船舶的跟踪管控,全力保障项目水工作业船舶航行、停泊和作业安全。
下一步,该局将持续坚持优质服务与安全监管并重,推动莆田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助力莆田市加快实现“亿吨大港”目标。(时报记者 林锦堂 通讯员 郑宇芳 傅学宁 林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