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大道之行与否——再议“天下为家”
【发布日期:2010-05-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去年年底我写《“天下为家”初议》时,就想写一写《再议》,因为“大道之行”与否,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荣辱盛衰,实在值得认真对待。
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lsquo;大同rsquo;。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lsquo;小康。rsquo;”
“大道之行”,道即路,在这里比喻法律制度;“大道”即好的法律制度。第一句是说,实行好的法律制度,各行各业大公无私,选出才德兼备的人做官,他们讲究信用,彼此和睦相处。
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孔子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551——前479年,二者相距十五六世纪。这是孔子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孔子的学生也得到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这是因为“巧媳妇难煮无米之炊”,学习和研究历史需要丰富的历史资料。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史前资料可以研究,而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却很难看到那些,一则历史资料丢失了,二则即使有,那些文字我们今天也看不懂,宛如看“天书”。
与此同时,孔子也肯定了“三代之英”即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的政绩,说他们有五条共同的优秀品质:1.谨于礼。古代中国君、臣、民的指导思想是礼。谨于礼,就是忠于礼,不折不扣照礼办事。2.著其义,谓他们能坚持原则,富于正义感,不怕邪恶。3.考其信,著有过。谓他们坚持诚信,经常自省,一有差错,及时纠正,勇于承担责任,决不文过饰非。4.刑仁讲让。谓他们施仁政,讲谦让,既爱民,又爱同事。5.示民有常。谓他们爱人民,向民众颁发的政令,重视参考以往常规,坚持爱民富民政策,注意减轻赋役负担,所以,六君子得人心。这说明,孔子对既成事实的三代是一分为二的,并不是一刀切,一口否定,而是把六君子与桀、纣、厉王等暴君严格区别开来,以继承和发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优良民族传统。
历史是一面镜子,具有借鉴作用。面对大同社会和三代之英,许多人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孔子正是这样,因为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了的春秋,却是大道“既隐”即太阳被乌云遮蔽了。周王无能,诸侯、文武百官贪得无厌,越来越疯狂,彼此之间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把天下搞得乌烟瘴气。而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非正义战争不断发生,徭役、兵役、赋税十分繁重,给天下百姓带来无穷的灾难。这就是说,勤劳勇敢、大公无私的民族祖先,后来也出了一些不肖子孙,他们见利忘义,胡作非为,早就把“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优良传统丢得光光。这是谁也不能容忍的!
有比较才能鉴别。大道之行与否关键在于教育,在于继承和发扬“天下为公”的民族优良传统。孔子的大同社会和三代之英的经验总结出来以后,首先得到了学生们的接受,许多人成为“王者师”,把老师的主张付诸于社会改革实践。例如孔子的学生子夏就是魏文侯的老师。魏文侯听从老师“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教导,选贤与能,让李悝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解决全社会吃饭问题,行了数年,国以富强。从中也可以看出,大道之行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而是只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就可以做到了,而且还可以出奇制胜了。
所以,“大道之行”与否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荣辱盛衰,决不是一件小事。它不是未来的事,而是眼下要花大力办的事。
(《“天下为家”初议》一文刊登于《莆田侨乡时报》2009年12月9日的《文化长廊》上。) (林劲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