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德佑二年(1276)正月,朝廷谴使奉表称臣于元,临安的南宋王朝崩溃了。
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主战大臣拥主入闽,迁都福州,五月,益王赵昰即位于福州,为端宗,改景炎元年(1276),封弟赵昰为卫王。十一月,元将阿刺罕兵到福州,福州知军王刚中同福建招抚使王积翁献城降元,张世杰、陆秀夫诸大臣和大军护端宗,杨太后、卫王赵昺及宫女hellip;hellip;等,分水陆两路迁都兴化(莆田)大军从陆路撤退兴化,驻扎东埔等地。宋主、杨太后、卫王及文武诸大臣和宫女等从水路迁都至兴化湾埭头登陆,经大蚶山至兴化军城,宋主和文武大臣酝酿成立东宋王朝,端宗皇帝还在樵楼前宣布:南宋迁都兴化改为“东宋”。文天祥亲到兴化军敦请勤王顺路到涵江港头村老朋郑颐颉府第造访,敦请勤王,郑曾任尚书与文天祥同僚,因奸相陈宜中擅政,愤而辞官归里。文天祥抵时,那里正建里社,咸请文天祥为里祉题名,文乃手书“新有社”为匾,落款宋,文天祥;又到白湖陈文龙府造访,传谕“复以陈文龙为参知政事”。陈文龙和文天祥原同朝为官,同为主战派,相见时格外亲热,陈文龙设宴款待文天祥、酒至数巡,陈文龙恳请文天祥题诗留念,文天祥即席吟《题陈正献公六梅亭》诗一首,云:“相府庭前梅六株,四周香影护琴书,月华犹带玉堂色,风味曾分金鼎余,五柳门前空寂寞,三槐堂上竞萧蔬,唯渠不变凌坝操,千古风际只自如”。陈正献即南宋抗金名相陈俊卿,赐谥正献,陈文龙是他五世从孙,这首诗的大意是:效陈俊卿效陈俊卿坚持抗金爱国、不要学陶渊明种柳空寂寞,王佑种槐“竞肃疏”,追求安逸舒适无所作为消极苟安的生活,要奋起抗元保宋”凌坝操的大志。于是,陈文龙同意出来为宋抗元。倾家资募义军在兴化军部署保宋抗元,在囊山设伏重创元军,以三千兵力,同号称十万元军在囊山展开殊死战斗,取得大捷。
陈文龙在兴化军城与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城,元军屡攻不克,多次向陈文龙劝降,都被拒,又迫其姻亲致书劝降,陈文龙焚书斩使,复书不降。为防元军再攻,陈文龙派部将林华往福州侦察敌情,不料林华叛变,与福州降将王世强交结,暗引元军到城下,诈称“宋兵来援”,通叛曹登孙见势不妙,开城降元,陈文龙被执,兴化军城遂被元军攻破。
南宋既定迁都莆田,临安和(福州)的官民就陆续来莆,在华亭建起国家级城隍庙仁和庙(即临安府(杭州)辖二县:仁和钱塘)1276年由宋端宗陈文龙陆秀夫等所建,在华亭镇柴楼里(街上)彼时携带仁和庙及一些文物,仁和庙在临安已有150年历史(1127-1276年)用原名以志怀思故国。当时浙江省长也随君臣来莆,也在兴化城南门外建一座浙江庙。宋亡后,仁和庙一直存在,但主神不称城隍爷,只称太师爷,但忌日都用神隍爷陈文龙的,因兴化城破后陈文龙就义。宋帝封他为城隍爷。现从华亭街登上宏伟高大的门楼,其三层檐下竖匾“皇旨”,登上神隍庙前大石埕右旁石碑:莆田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仁和庙,莆田县人民政府2000年11月立。
仁和庙于1953年改为华亭区公所,公社、粮站等、1993年重修为仁和庙。
陈文龙叔陈瓒闻噩讯,当即发誓曰:“侄不负我,我不负侄”。景炎二年(1277)陈瓒在华亭组织义军数千人,攻入兴化城,死守城,从二月至十月,元将索多用云梯,炮石攻城,城破,开展巷战杀死元军几千人,终因众寡悬殊,力尽被俘,被车裂而死,元军屠城,杀三万余人,血流成河。最后东埔北草地上宋军与元军展开大战,宋军被消灭了,遍地尸体,宋君臣等逃上壶山从东庄下海,至广东宋帝隋陆秀夫投海,宋亡。失散东埔一带的宋兵无所回归,多在东埔北战场上搭盖简房暂住成家繁衍后代,开荒种植生活着,因为是东宋兵,周围民众都称那里为“东宋”至今已七百多年了,东宋成为新度镇一个行政村“东宋村”。(吴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