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爱国诗人屈原作品的思想性
【发布日期:2010-06-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以浪漫主义诗歌创作著称于世的作家。他确立的“楚辞”这一崭新的诗体,上承《诗经》下启后代。《诗经》和楚辞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2000多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所继承和发扬。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招魂》、《九歌》等20多篇。屈原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而且是进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创作的诗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政治色彩。
(一)尖锐地批判了黑暗现实,热情地讴歌了“美政”思想。楚国政治的腐败在战国时期是出了名的,屈原对此忧心如焚、痛心疾首。有时他通过抨击历史上的暴君虐政,如历数从夏后到桀纣亡国灭身的教训,借古讽今;更多时候则直接了当地指斥楚国君臣和昏昧的世道。他直言敢谏,谴责怀王亲佞远贤,反复无常;主昏臣佞,贪暴淫逸;结党营私,排害忠良等黑暗丑恶的现象与风气。屈原既针对楚国的现状,又刺中了各个诸候的通病,所以屈原对楚的批判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
与此同时,屈原提出了“美政”的思想。他常常假借歌颂先王圣君的方式加以宣传:“彼尧舜义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绪绳墨而不颇”。他纵观历史,从中引出一条结论:“皇天无私阿兮,贤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下土”。既认识到有德之主才具备在位为君的资格。其“美政”的内容是:在治国的根本则上要重德爱民,在施政纲领上力主举贤授能、严明法度,最终的目标则是富国强兵,统一中国。这一政治理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二)反复表达了同保守腐朽势力斗争的决心。屈原的美政理想与恶浊现实之间存在着严峻的对方。他意识到,这是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垒,无法调和,必须百折不挠地与之斗争。要斗争,首先要求自己坚定,永葆高尚的情操。屈原自幼律已严格,卷入政治旋涡以后,志洁行廉,毫不苟且从俗:“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斗斗一次次地失败了,他也萌生过独善其身或远走高飞的念头,但到底把它们驱除得一干二净。他清醒地看到,古往今来的忠诚正直之士,往往经历巨大的磨难,以至付出鲜血和生命:“不量凿而正枘分,因前修以菹醢。”于是抛掉一切幻想,自觉地迎受种种打击:“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他自强不息地进德修业,守志不移地坚持理想。就在自沉前一两年写的诗,依然旗帜鲜明,是非严正,斗志更坚,骨气更硬,完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
(三)表露了崇高炽热的爱国激情。屈原坚持理想和斗争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宗族观念自然起着某种作用,而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他以辅佐楚君为已任,急切地敦促怀王励精图治:“乘骐骥以驰聘兮,来吾导失先路!”表示愿意竭诚尽力,使国家走上康庄大道:“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式”。尽管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终不肯离开楚国,宁可颠沛流离。他想到过自暴自弃,然而看到人民的苦难,就镇定下来,决心继续向怀王进言,为民请命。在长期的流放中,他接触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为他变法图强增强了动力,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也教育了他,使他写出《国殇》那样充满爱国激情的颂歌。郢都破亡后,屈原呼号首与楚共其存亡,表示永远系念着故国。一个士大夫,并非从极端狭猛的目的出发,而将自身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为改良政治和减轻民瘼而奋斗终生,这不能说不是爱国主义。其次,在他笔下,楚国秀美的自然环境,淳厚的人情风俗,迷人的神话传说,独特的方言土语,无不饱含着诗人长期积聚起来的深厚感情,体现出他与楚国在精神上密不分的血肉联系。
屈原的作品深刻而广泛地概括了战国后期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楚国两种政治势力惊心动魄的斗争,而且铸就出屈原这一进步的政治家,为真理而献身的斗志和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确实当得起“诗史”的高度赞誉。
屈原也自有其局限。他的爱国与忠君紧密地纽结在一起。他爱祖国,同时也爱楚国,爱楚王朝的政治。他虽然不满楚王,却总把改良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另外,屈原也不能真正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难免孤芳自赏,内心里充塞着寡合无助的痛苦,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就道出这种心境。这两个局限反映到作品中去,既表现为缺乏反抗性,和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鲁迅早年既肯定屈作“放言无悼”,又认为“中亦多芳菲悱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 (游炳煌)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