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浅析周易对传统文学的影响
【发布日期:2010-06-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笔者画之余有研读周易,平时又痴迷文学,今列举一些古代文学家与其《名著》,来浅析《周易》对我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周易》是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相信大家都知道。早在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就指出:“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他对“易道”“儒道”可谓是推崇备至,深契其中。这在其经著《文心雕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论里文辞华美,逻辑更丰,大量继承《易》之“精华”,而绝不是枝节性)。他以《易经》作为思理脉络与论述的砥石,以卦象、文辞推阐文学的形上起源,巧妙地将易学、文学结合在一起,丰富了文学的意蕴。这些,俱洋溢在他文论的字里行间。可以说,若没有了《周易》,也不会有《文心雕龙》这部千秋名著的问世。
《易·系辞》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其意思说易道本身是大无外,小无内,不能对它有任何的局限。这里的“三才”则是指天、地、人。它的基本思想就是要求世间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之间。并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要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通渗融,实现自然与人类的高度和谐统一,就是人常说的“天人合一”之境界。这理论能使人超脱世俗之羁绊,复归而本真。
周易的认知方式还离不开物象。《易·系辞》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其言”。虽然之初通过具体物象的类比、联想,来对原始语言的不足进行了补偿、补充。但,其涵澹的美学价值的比重却比那高得多。而传统文学同样也属于美学的范筹,其在创作中追求的高境界之一,也蕴涵着幽邈的“天人合一”。本来,娇情的文学艺术,在有了易学理论的渗入,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它能让文章更突出一种生命精神与超越意识。在文中人的思想感情与宇宙自然是完全相通的,其中的取象揭意就是取自然之象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
作家在文学创作时,特别是散文或诗歌,多也是借景抒情,在唐代柳宗元的文中得到了最真的体现。如,他在“永州八记”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这样描写;“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文中体现了作者被这美丽的西山,绚烂的潇水所沉醉。那白云相缭,云天融一的苍茫炫景让柳老陶然忘却了归意,忘却了幽愤,超然物外!躯体、灵魂飘融入那缥渺迷离的宇宙大自然当中(是人向自然的投射、契合)!精神得到了高度的升华!在他的很多游记文章,如《小丘记》等等俱以这样借助于大自然来达到万虑顿释、天人合一之境界。
当然,以上笔者只在列举一两例。其实就仅仅在柳宗元同时代的都有很多很多;如刘禹锡、李白、王维、韩愈、李绅、宋之问、沈佺期、张说、刘长卿等,从他们的文章作品中可窥见一斑。更别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真只是冰山一隅。文人们为了通过内在的超越来定位自己的文字、文学价值,促使他们向易、道、融入,以“天人合一”之思想理念来做为人生至高的一种境界。也唯有如此,才能获得永恒。当然,也不乏那些坎坷的文人们,在失意时不得不借助释易、学道,来寻求慰藉自身悲怆、苦闷的一种超脱。
《周易》作为我国一部最古老、最权威、最深邃的经典。它包罗万象、意旨深远,不仅包含着“天人合一”之思想体系,里面许许多多爻辞,因造语精辟,富蕴哲理,也被现今的汉语所运用。例;《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成为今天脍炙人口的成语。还有“屯卦”的大象中说:《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如今的“满腹经纶”,就是从那里演化出来,等等不胜枚举......
所以,我认为作家或文学爱好者,若在闲暇时间,也能去学习一下《周易》,发掘《易》中的文学内蕴。绝对对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会起到莫大的助益。 (吴朝阳)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