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琼浆仙液味奇绝 ——古代荔枝品名纵谈(六)
【发布日期:2010-07-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荔枝三绝色香味”。荔枝因其色、香、味“三绝”兼具,故被尊为“果王”。“三绝”之中,味当居其首。吾莆蔡襄可谓古代荔枝谱家中最早之知味者。所著《荔枝谱》多处论及荔枝之味,极具创见。蔡公品第莆田陈紫荔枝时云:“今列陈紫之所长hellip;hellip;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道家仙药),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荔枝以甘为味,虽百千树,莫有同者。过甘与淡,失味之中。唯陈紫之于色香味,自拔其类,此所以为天下第一也”。并对若干特异荔枝之味作了评介。他在品尝兴化军曹观太守所馈赠兴化荔枝后,情不自禁咏诗云:“闽山纵有千千树,未抵家园气味长”。
明代莆阳荔枝谱家宋珏,评论蔡谱时曰:“夫不可得而状,乃深于荔枝者矣!”意为对荔枝之美味难以笔墨形容之时,才是真正对荔枝有深刻认识者。唐代名相张九龄《荔枝赋·序》称,南海郡荔枝,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其赋云:“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亦叹荔枝之味难于尽言。故元代文人张思廉有“知味何人似蔡襄,方红陈紫与谁尝”。(《画荔枝障》)之咏。余研读《蔡谱》,深感荔枝之味乃《蔡谱》之魂,诸家荔枝谱亦然。离开荔枝之味,何以成谱?
荔枝之味,古人常比其优异者为琼浆仙液、醍醐甘露。所谓“味胜浑如甘露液”,令人有“甘液沁口不可胜”之感。明代荔枝谱家曹蕃曰:“绛囊乍剖,玭珠初荐,琼浆玉液,绝胜醍醐,吾爱其味。”(《荔枝谱·序》)醍醐即酥油,味极甘美。至于绛囊、绛雪、琼浆、玉液,均为道家传说中之仙品,谁解其味?
其实荔枝之味,《蔡谱》所云“荔枝以甘为味”,是最准确、最精练的结论。换言之,甘,即荔枝之味的基本特征,但因荔枝所处地土、节候之不同,而有所差别,不但有清淡浓厚之别,更有参杂酸、辣、苦、咸等异味,生出百千品味,并在品名上有所表现,而其味道之差异,又往往成为命名之依据。
《蔡谱》中,以味命名者如蜜荔枝,其味纯甘如蜜。但蔡公认为,因其“过甘”,而“失味之中”;水荔枝,浆多而淡,食之蠲渴(止渴)。《徐谱》福州品之蜜丸,“味甘肉厚”;白蜜,“甘如蜜”。谱主徐火勃以诗纪之,云:“谁遣余香沁齿牙,美人纤手剖轻霞。天生甘味如萍实,不待游蜂酿百花”。兴化品之白蜜,色白味甘(《曹谱》亦载有兴化此品);香甜等品。
《蔡谱》中有些美味荔枝,却未见于品名,而以姓氏、颜色呼之。诸如号为“天下第一味”之陈紫;“香薄而味少清”之江绿;“色味俱美”之方家红;“甘美无异”之宋公荔枝;“体圆与味皆胜”之圆丁香等佳品。
其他荔谱亦然。如《徐谱》引《榕城随笔》,兴化枫亭所产状元香(即状元红),实如水晶,剖之,津津玉露滴沥,“甘倍于蜜,而香美过之”。福州产“味清甘”之状元红;有诗咏云:“江南珍果满芳丛,品类纚纚自不同。臭味清甘兹第一,佳名因唤状元红”。“味甘”之馒头,磨盘、凤池超、桂林、金钟、胜画、满林香、鸡肝;“味清”之中冠;“味甘浓”之矿玉;“味最清”之绿珠;“味极甘美”之红绣鞋,以及“以味甘得名”之胜江萍(又名胜江陈、净江瓶,有诗咏云:“赤比朝阳甘比蜜”句。);泉州产“味甘”之黑叶、进贡子。《陈谱》载福建泉州“甘美异常”之保和枝;漳州“味如蜜”之万年枝;兴化“味甘滑”之探花红;广东“小如弹丸而无核,味甘如蜜”之琼瑶弹;《吴谱》载佛山产“甘如蜜”之妃子笑;东莞产“味甘香”之万里碧,骊项珠;惠来产“味甘而厚”之花春草;湖阳产“味甘而香”之水晶球;番禺产“味乃独绝”之桂林。《陈谱》载四川泸州产“味甘肉厚,香美特出“之紫玉环等品。均可谓“埋名藏味”,若“望名生义”,或有与味甘绝胜之品失之交臂之悔。
唐代大诗人杜甫咏荔诗云:“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品自知”。荔枝之味,总体上以甘为上,然食者品味往往因人而异,或喜其清甘,或喜其厚甘,更有喜甘中带酸者,《异物志》称,“荔枝为异,多汁味甘绝口,又小酸,所以成其味。”从《蔡谱》看,蔡襄推崇清甘之味,过甘、过淡则失味之中,若食后而涩,虽无酢(醋)味,亦视为下品。早熟之火山荔枝,虽“味甘酸而肉薄”,仍列为异品。有人咏山荔枝云:“虽让浓甜与诸品,吾家滋味不嫌酸”。但若是过酸或带苦辣之味者,则必为啖客所弃。
《徐谱》载福州品之醋瓮荔枝,色微黄,味酸,可谓名副其实,被列为“品之最下”者。诸家荔枝谱亦载有若干劣味荔品。如《陈谱》载福建漳州产之夙毛荔。“味涩而酸,不堪咀嚼”;匏瓜荔,“荔味苦涩不可啖”。广西平乐所产墨荔,“以其味恶,人皆弃之。或曰味臭而且有毒,误食之,令人心腐肠烂而死。”《吴谱》载岭南产之鳖卵,“大而酸,以为醢(以肉鱼制酱)。上述诸品名,除醋瓮明示外,余皆难识,谨防上当耳! (阮其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