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周易与中国书画
【发布日期:2010-07-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能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绵延几千年而不中断的中国书画艺术,不仅在于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工具材料的特殊之外,传统的文化经典《周易》对其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追根溯源,书画本有同源之说。所以在创作时(用笔、用墨或章法),有着共同的特性,非常讲究虚实、大小、刚柔、曲直、偃仰、藏露、干湿、浓淡、疏密、疾徐、呼应、黑白等等,而这里面每一项都在分阴阳。例:虚、小、曲、湿、淡、徐、黑为阴,实、大、直、干、浓、白、疾为阳。这些全是得益于易经中的“阴阳观”。《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卦中两种最基本符号是由阴阳爻组成;阳爻(——)代表阳刚之美,阴爻(--)代表阴柔之美。它诠释着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世间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二者既相互对立制约,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而在书画上更是讲究刚柔相推、刚柔相济,也只有通过阴阳笔墨之间的相互摩荡,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其优美而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内在生命力,两者息息相通。
《易传·系辞上》:“子曰lsquo;书不尽言,言不尽意。rsquo;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lsquo;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这是圣人在体悟宇宙自然而获得的一种直观归纳与微妙的感受,在取“象”的基础上更注重取“意”。所以那“意”很“玄”,用语言是难以尽情表达得出,是一种超乎象外的言外之意。而这以象达意、以形传神恰恰却与书画上追求的“神韵”“意境”(意境就是画家将从自然客观摄取来的事物集中起来,再经过取舍、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不谋而合。因此,清代刘熙载很直接地借用,来阐说书法源于卦象,在其《艺概·书概》写道:“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他还说:“大凡沉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深刻表达了阴阳刚柔二气的凝聚协调,是中国书画的命脉灵魂。两者之间是何等的契合。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也出自《系辞》,作为逻辑思维的载体,不足以表达人类思维、情感的完整内容。所以,古人就设立卦象,从“卦”、“象”中激发了人们认识大自然造型,来为文字的体系完整化提供视觉基础,也是为文字书法创作提供视觉体验及审美的丰富性。感悟于那卦象、意象东汉蔡邕在其《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其意思就是述说了书法创作应该始于自然,有了自然才会产生阴阳。有了阴阳,那姿态与气韵就产生了!他在自然中找书法之本原,书法之美学,这正与周易是殊途同归。两者同为尊崇天地、妙合自然。也有了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与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倡议。主张书画家应该走进大自然,从自然界去吸取营养与智慧。然后,用笔去尽情抒写,让作品更富有生命力。所以两者的艺术思想也是一脉相承,殊途而同归。
名列五经之首,号称大道之源的《周易》,它把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提高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漫长的书画史上,五代的荆浩、关同,唐代的张旭、怀素,北宋的范宽、李成,元代的黄公望、王蒙、倪云林,明代的文徽明、徐渭,清代的四王、四僧,现代的黄宾虹hellip;hellip;等无不受到《周易》理论所影响hellip;hellip; (吴朝阳)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