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一神,五步一庙”,各路神仙庙宇随处可见的秀屿青峰岩。原是一个孤悬海中的荒岛,因风景秀丽,水草丰美而被称为“秀屿”,然后唐代开辟为养马场。宋代,秀屿长期发展,人口大增“居民千余户”,为兴化军对外贸易港口,是莆田,仙游、惠安三县货物集散地,但对陆上交通都要渡船,于是南宋末秀屿人刘端明创建“小屿桥”。明成化年间(1465-1487)岳正任兴化知府主持创建秀屿桥,全长673米,为当时兴化最长的跨海石桥,有桥墩137个,桥孔138个,高3米宽约2.6米称“铁锁桥”。此桥历时500年到1969年秀屿围垦成半岛才没作用。现在汽车能直通至秀屿青峰岩。
青峰岩是秀屿的明珠,岩高16丈9尺(约50米),但从海中拔起,形似狮头,称“狮子岩”,登上岩顶,蓝天碧海相衔接,极目远眺,星岛点缀,船只穿梭,碧浓万顷,“天风直送海涛来”。青峰岩是原莆田县沿海十景之第一“秀屿朝航”。
青峰岩寺庙群,建于南宋前,几经历史沧桑,不知被摧毁过多少次,倭寇侵犯,日机轰炸,文革折毁hellip;hellip;。但每次都重建。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重建的。它的独特之处是佛殿“堡面”采用一块石,整个“堡面”只用四块石,可说是天下少见面,左边观音殿的四根石柱,高大雄伟。前面青云殿石柱,石梁多层次重叠结构,令人观而叹奇,右边天龙殿金碧辉煌。
青峰岩上寺庙,一座接一座,又靠一座,密密麻麻,有天王殿、青云殿、青峰岩圭、天龙殿、大悲阁、义烈庙、秀峰宫、青莲寺、青峰府、鳌城宫、秀山宫等。共十一座寺庙。
除寺庙宫殿外,还有许多配套建筑:僧舍、厨房、齐堂(新建一座三层能办300多桌酒席能容纳共3千多人)男女厕几处,接街厅、休闲厅、亭、房等多处共计十多座。
寺庙旁、路边、岭上等处,浑然天成的山岩,石块上的石雕、石刻、石画、石故事等观不完。如宋福建安抚建使(曾两次任福州知州)赵汝愚的“天风海涛”石刻:蔡襄的“读书台”;“超然台”;“飞云洞”;“食霞”;“悟真禅座”;“忱流漱石”;“西来”:(内容):“头蛇一片石,埋光海滨,跌坐突窥明白,圣心有几人”。是明末进士佘翔题刻。达摩大师偈:(石刻)“吾本来莅士,传法救迷情,心花五叶,结果自然成”。位于青峰岩顶部,七名氏题刻(行书)。《尔雅·释山》里将“锐而高”的山称为峤。海中的突兀的山聚集阴阳精灵之气,一马平川的醴泉半岛上,海拔不高的青峰岩的确十分突出,海天苍茫的时候,云气汇聚,以“海峤钟精”形容倒也不为过。刻在青峰岩顶北侧,无名氏题刻,行书,横刻,字幅高70公分,宽170公分(4字)。石刻“砥柱”,位于秀屿南,无名氏题刻,楷书,字幅高100公分,宽大340公分,字径80分分。
2006年11月市政府批准:青峰岩上保存的17处摩崖石刻题刻时间有宋元明清,书法有行、楷、隶等,是研究地方史,宗教史、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
石雕:清代龙柱,在天龙殿的后廊上,盘煞有气势,一足撑着柱础,昂首对日斯鸣,年代久远,轮廊雕线等都已被时光磨砌得较为柔和。柱础和柱头为重修时加置。
青峰岩上的石景观,比比皆是:如试剑石,一线天、飞云洞、蟒出洞、飞来石、合掌石、“出壶”,“钩矶”“玉蟾”、鳄鱼观海,玄龟拜月,蟾蜍石,美女照镜,龟屿、虎屿、龙屿、城保遗址,烽火台遗址,特别是吕洞宾与弟子像刻,极为逼真。
青峰岩顶上新铸壹尊铜佛,阿弥陀佛,高1.7米,重50多担(2吨多)金光闪闪,远航回港的船上远远就能看到。还有大小石佛遍竖在青峰岩各处。
青峰岩2009年底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青峰岩将成为人们观光、旅游、避暑的宝地。
(吴福绥 吴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