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郑光灿在烙画创作
在我的潜意识中,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的油画,都是画家用画笔画出来的。然而,近日,我在秀屿区埭头镇湖东村亲眼目睹了一个奇人,他在作画时一不用墨水,二不要颜料,全靠一支类似修家电的电烙铁进行绘画。
他就是闻名遐迩的烙画人郑光灿。
据了解,烙画是中国传统画,也是世界珍稀画种之一。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谈起自己与烙画的结缘,郑光灿不禁感慨万千。他高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困就跟人学当画匠。由于天生酷爱绘画,基础扎实,他很快进入角色,掌握了彩绘家俱的技艺。然而,不甘于现状的他总雄心勃勃,寻觅独树一帜的发展点。
天道酬勤,二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光灿看过别人做烙画,那古色古香的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他就全身心地开始琢磨起烙画。只要是可以烙画的地方他都不会错过,就连家里的几扇门上也被他烙满了古色的图案。当时,知晓烙画艺术的人并不多。郑光灿独自一人呆在家中,一门心思钻研烙画技法。没有烙画师傅教,他就自己找点资料,自己设计制作烙画工具,边创作,边摸索,仅电烙笔就烙坏了十几把。对郑光灿的“不务正业”,家人很不满意,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由他“瞎搞”。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实践,郑光灿的烙画技术日臻成熟,其所创作的作品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中,为消费者所青睐。近年,在广州举办的美术交谊会上,他以绝对的优势连续三年都中标。一个从乡村走出的烙画人正崭露头角,让同行者羡慕不已,津津乐道。
在笔者问询烙画创作的秘诀时,郑光灿宁静的眼神立马绽放出艺术的光芒。“运用烙笔必须娴熟准确,随心所欲方是烙画的功力所在。”一谈烙画技法,郑光灿便滔滔不绝,“烙笔就像我们用毛笔写字,提的是悬笔。从运lsquo;笔rsquo;的方法、深浅色的处理、点线面的练习,到怎样控制温度、力度、速度渲染出不同的效果都是很有考究的。”
采访中得知,在探索烙画技巧与表现形式的同时,郑光灿始终恪守艺术的原创精神,不跟风,也不迎合世俗,坚持将艺术之根扎在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上,用画叙事,用画言情,用画探究莆田的历史文化,化无形为有形,历史、人物与自然风光在他火红的烙铁下,充分展示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他的烙画作品《妈祖》、《郑樵》、《三教先生》、《天然良港——秀屿港》等等,无不弘扬出独特的地域人文精神。 近来,郑光灿正与儿子郑金地联手合创长卷烙画《莆田二十四景》,作为向省运会在莆田召开的献礼。
细细品尝,我们不难发现,郑光灿的烙画取各家之长并大胆融入新元素,继续秉承“永恒”之主题,同时赋予“具象、鲜活、丰富且技法多样”之内涵,被画界同仁誉为能“平中见美的烙画天才”。其烙画结构错落有致、层叠清晰,内容丰富多彩、寓意深刻。成功做到了山水系列取材独特、人物系列形神兼备、乡土系列细致入微和动物系列栩栩如生。因烙画不着颜料而色彩斑斓,仅用烙铁而力透“板”背,不易褪色,可闻木香。郑光灿的烙画仍传承节庆、婚嫁、乔迁、感恩、祝福、履新等欢庆主题,辅以清幽、淡静的深刻涵义。悬挂客厅可致心旷神怡,摆放卧室可获心平气和。
在郑光灿的家中,笔者看到眼前这一幅幅凝聚着他许多心血的作品,便心生疑虑,问道:“老郑,据相关资料表明,这烙画历经风雨千载,虽受世人瞩目,却不曾兴盛,不知你的烙画能走多远,能拥有多大的市场?”正在创作的郑光灿轻轻放下手中的烙笔说:“只要不放弃,注重培养人才,将艺术和人的灵性巧妙结合,使每一幅作品都富有灵性,还愁走不远吗?再说,我还是为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尽一份力呢。”
言必行,行必果,郑光灿不顾家庭经济的紧张,近年他把儿子送到画院学习深造后专攻烙画艺术,志在将这门艺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谢庆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