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政协文史资料《王家彦诗与赈饥碑铭浅译》一文载,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时任大理寺少卿的莆田籍官员王家彦,受崇祯帝之命巡视各地,过汶上县见路氏兄弟赈济饥民,“闻赞颂声不绝”,感慨殊多,于是作一诗题为《汶上咏淮阳同知路东皋赈饥事有序》。兹录全诗(并序)如下:
岁庚辰自春历夏,畿内接齐鲁皆旱灾,流离枕籍者几满于道。汶阳路东皋先生乃倒囊橐饭而药之,糜数千金,全汶者以万计。呜呼!世不乏富贵人,率以金钱为性命,即邻里乡党莫之救恤,况异乡道路之人乎?先生独能为人之所不能,为齐鲁仁人天下义士也。予奉简命过汶上闻赞颂声不绝,因为之记。
年饥若见化二偏,载道哀鸿孰为怜?
赖有春风吹齐鲁,能除菜色润山川。
金钱散尽还无倦,玉粒糜空尚惄然。
一片心涵千古意,沛然霖雨补青天。
序文的大意是:庚辰岁即崇祯十三年春夏间,自京畿到山东一带皆遭遇严重旱灾,流离枕籍者几乎沿路都是。汶上县路允修(东皋)偕其弟路允釐慷慨解囊,捐款数千金施粥赈济饥民,救活汶邑人民数以万计。世上不乏富贵人,皆视金钱如性命,即便是邻里乡亲也不想去救助,何况是外乡路人呢!路氏兄弟独能为人所不能为,真是齐鲁仁人天下义士,因感其事作诗赞颂之。
王诗起句痛陈由于京师附近及齐鲁大地久旱不雨,禾苗枯焦,造成严重饥荒,哀鸿遍野,嗷嗷待哺,有谁可怜?那些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只顾自己发财,为富不仁,表现了作者极其悲愤的心情。颔联由衷赞颂路氏兄弟的义举,他们以救恤苍生为己任,慷慨解囊,赈济灾民,如阵阵春风吹遍齐鲁大地。他们散尽金钱连续救灾,尽管粮米耗尽,但看到还有很多饥民得不到救恤,为此而深感忧愁。尾联再一次赞扬路氏兄弟的一片好心蕴涵了千古仁人义士之意,其赈饥义举如沛然滋润人间的及时雨,补救了青天久旱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灾难。全诗情感朴实真挚,爱憎分明,既抨击了为富不仁的权贵见死不救的罪恶,又讴歌了路氏兄弟傾囊赈济苍生的义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汶城淮安同知路允修,字万备,号东皋,系兵部尚书路迎之元孙,湖广布政使右参政路周道之次子。他“偕弟允釐设厂北部,煮粥以济,就食者数千人。”(《汶上县志·人物志》)据《路氏族谱·传志》载:“路氏兄弟赈饥撄疾者,投以刀圭(代指医药);号寒者,被以缟纩(代指衣服);饿殍而道路僵者,殣以棺榇。博施普济,覃及遐迩。hellip;hellip;方其煮赈北部时,中产衣冠之家,耻就食者野外,多踵门持卷以田易粟者。至则应之,不抑其值,得田一千余亩。公避乱旋里后悉取诸卷毁之,更不一过问也”。
为了表彰路氏兄弟之盛德,坟上县耆老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在路公兄弟施粥赈饥处立了一道赈饥碑铭,记载“明季辰巳叠罹饥馑,惟公兄弟捐赀发赈,倾仓指囷,曾不少吝,病医死殣,历久颂声洋溢远近”,因“爰勒贞砥”以志纪念。
诗作者王家彦,字开美,福建省莆田县孝义里合浦里山尾(今属秀屿区东峤镇先锋村)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始授开化知县,调兰溪,后迁户科、吏科给事中,升大理寺少卿,迁太仆寺卿,升户部右侍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逼近北京,崇祯帝命王家彦守安定门。北京城陷后,王家彦投城下自杀未遂,后自缢于民舍。南明赠其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谥忠端。清初赐谥忠毅。其事迹详载于《明史》。
王家彦是晚明一位清廉端慎的贤吏,一位精忠爱国、舍身取义的孤臣,他为官勤政恤民,关心民瘼,为赈济灾民曾接连上《救灾疏》、《赈救难民暂罢额赋疏》等奏疏,呼吁赈灾蠲赋,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王家彦壮烈一生始终秉持爱国爱民的崇高风范,上述“汶上诗咏”就是生动的例证。 (林春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