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八闽通志》记载:“延寿陂在府城北常太里,溉田二千余顷(按每顷1006亩算有20万余亩)延寿溪西附山,东距海,南北皆通浦(海),溪源出渡塘,赴以入海,吴兴始筑长堤,遏大流南入沙塘坂,为巨沟者三,折为股沟五十有九,用以蓄水。即陂之口别为二派,日长生港,日儿戏陂。滨海之地环为六十泄(徒门),所以杀水也其利几及莆田之半”。
又据宋《莆阳比事》云:“吴兴于唐神龙间(705-706年)埭海为田,陂延寿以溉。有蛟为孽,兴毅然曰:蛟害吾事,将穷穴斩焉(兴曾学道有道术),乃提刀截流而下杀蛟,兴也不复出,数日,离陂东下二里,得兴所持刀于淖泥中,其地因名“吴刀”(即今吴江村),从此水旱不能灾,乡人为吴兴立祠,今庙号孚应,封义勇侯”。传说在梧塘发现被吴兴斩下的蛟龙头,故其地曰“漏头”;又传说吴兴曾提刀对妻子和乡亲们说:我就要与蛟龙决战去了,如果溪水变紫色,说明蛟龙被我斩死,如果溪水变红色,那就是我被蛟龙吃了。吴兴下了水,他的妻子和乡亲们日夜厮守在堤岸为他助威,守了九天九夜,看到吴兴与蛟龙大战了九十九年回合,可是到了第十天,既不见吴兴与蛟龙厮杀,却见溪水变成红色,因名其溪为“赤溪”。不过,此后蛟龙再不作祟了,吴兴也没有上岸,原来吴兴与蛟龙俱毙了,时为唐中祟李显景龙三年(709年),八月初五日,吴兴终年64岁。
莆田自南北朝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置县,翌年撤,返复多次,54年后,唐高祖李渊武德五年(622年),复置县,县治都在山里,因为自囊山、九华山、南山麓都是海。隋开皇九年(589年)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从永泰移家至南山建湖山书堂,后来称“开莆来学”,当时南山下即是海迹。现广化寺下由中还有盐氵卤池。
吴兴自河南光州固始县迁来,即在九华山下洋西定居,吴兴44岁迁来,曾去仙游兴角山学道,临近教馆,看到延寿溪水白白流入海、随即想起筑溪陂埭田。有人说吴兴是西洙人。不是,吴兴来莆时,西洙还被木兰溪水淹着,《西洙吴氏族谱》记载:吴兴先择居洋西村,传至第十五代孙吴琳到西洙开科,这是符合历史的。
莆田北洋平原比南洋平原早开发约三百年左右,因田地早些经人们耕耘开发,土壤较熟产量也较高,田亩计数方法也不同,如民间过去说北洋六分间,南洋八分间,间是田亩计量单位,即北洋0.6亩称1间,南洋0.8亩才称1间。可能是便利收田租,田间客易计算。就是南洋田0.8亩才能等北洋0.6亩。例如一间田租三担谷,北洋0.6亩租三谷,南洋要0.8亩才三担谷。 (吴炎年)